01
前段時間,我們代運營的一個公眾號,需要問作者約一篇比較專業的關于文物保護的稿子。
我于是約了一位專家來寫這篇稿子,這位老師愉快地答應了,三天后,她給我發過來一篇文章,我當時覺得這篇文章很不錯,編輯后就交給了主編。
結果第二天,這位老師又說,她查閱了一些新資料,想再補充一些內容。
我當然說沒問題,一天后,這位老師新交上來的稿子又添加了最新的數據,論證更翔實了,我于是再次交給了主編,主編審過后,我又發了甲方確認,甲方也覺得稿子很棒,我排好版,計劃周日推送。
結果周六晚上,這位老師有點著急地給我打來電話:“清淺,那個稿子還沒發對吧,我想調一下兩句話的順序,我覺得原先的邏輯有點小問題。”
當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按流程我們第二天早上九點推送,于是我說:“老師,這篇文章已經定稿了,大家都覺得很不錯。”其實言外之意,我是不想讓她改了,因為改后我需要重新發甲方確認,此外我也排好版了,我有點嫌麻煩。
這位老師卻說:實在不好意思,那就麻煩你再發給他們重新確認一下吧,邏輯問題是個大事,如果不改,我自己這關過不去。
我聽完后突然有些愧疚,馬上說,老師,那您改吧,我再重新發甲方確認。這位老師把其中兩句話調了一下順序,這樣的確更合乎邏輯了。
雖然和這位老師只打過一次交道,我對她認真負責的態度印象卻極深刻,這位老師不愧是學者型人才,如此嚴謹,這才是治學該有的態度。
02
人生有很多關卡,有一關叫“自己這一關”。所謂自己這一關,是內心的底線和原則,也就是對自己的“最低要求”,凡事但求無愧于心,心安理得。
前幾天看綜藝節目《朗讀者》,我喜歡的演員王千源分享了自己早年的一次演戲經歷。他說剛畢業的時候,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兒藝演兒童劇。
當時年少氣盛,王千源感覺自己都演了四年“人”了,怎么突然又去演動物了?因為他覺得狐貍、狼的B角這樣的角色很沒挑戰性。
有一次,他們給一個公立的智障學校演話劇,演出時間長達一個小時,小朋友們一直非常激動,一直在臺底下隨著劇情的發展又哭又笑。演出結束后,王千源去水房打熱水,小孩兒們哭著過來,拉著他的衣角喊道:“爺爺,貓頭鷹爺爺在這里。”
王千源瞬間被深深地打動了,王千源說:“你用不敬業的精神在演戲,世界上最單純的觀眾卻用這么炙熱的感情去觀看,這不次于是在犯罪。”
王千源說,從那以后,他就改變了演戲的態度,他覺得自己不是因為領獎才要學表演,而是因為熱愛表演才學表演,從此就很認真地演戲,不管是演風、太陽、還是石頭。
“認真演”應當就是王千源自己心底的一關吧,不管臺下有多少人在看,不管是個多么無關輕重的角色,都要認真對待。因為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所以,后來才有了《鋼的琴》里的陳桂林,《繡春刀》里的盧劍星,有了《解救吾先生》張華,每一個角色,王千源都演得非常用心、賣力。因為“認真演”,就是王千源自己那一關,過不了這一關,他會覺得對不起觀眾。
這種認真對待自己工作的精神,你可以稱之為敬業,也可以稱之為職業素養,我卻更愿意把它稱為“對自己負責”,只有對自己負責,才能過得了自己這一關。
03
多年前,我在一個雜志社上班,有一次選題會上我報了一個選題,想寫不老超模卡門·戴爾·奧利菲斯的生平,我們一般月初開選題會,月底才交稿,因為我極寫人物稿,所以本能地抵觸,于是我的拖延癥犯了,臨交稿前兩天,我才急慌慌四處搜集資料,熬了兩個晚上把它寫了出來,其實我自己也知道寫得一塌糊涂,但時間緊迫,我只好勉強交稿。
果真,主編給我退稿了,我現在都記得她嚴厲地對我說:這完全不是你的水平,拿回去改,先過了你自己這一關,再交給我。
那時我剛入行不久,這句話讓我羞得無地自容,從此我便謹記在心,寫文章要先過自己這一關,如果自己這一關都過不了,那么千萬不要交稿。這也讓我自己對寫文章的態度非常嚴謹,我也是那個交了稿子可能要回來再改一遍的人。
是的,如果自己這一關都無法通過,那么,就不要輕易去過別人的關。即使別人勉強通過,自己還是覺得心虛膽怯。
好比演員演戲,自己都無法入戲,如何打動觀眾?廚師做的飯菜自己都食不下咽,如何讓食客叫好?老師講的內容,自己都糊涂,如何讓學生明白?
我們一定要自己覺得“好了”、“可以了”,再把一樣東西交出去示人,否則就是糊弄。
有一句話說得好,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無愧于心,就是自己內心的那一關。先過自己這一關,是一種素養,這是最低的門檻,如果沒有這一道“關卡”,那么就不會嚴于律己,很難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
04
最后我想說的一關,叫良心。
猶記得幾年前,老年人摔倒碰瓷事件頻出的時候,一次我和同事逛街,走到一個報刊亭附近時,我們停下來翻雜志,這時離我們不遠處,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大爺被腳底下一個小臺階絆了一下,摔了一跤,直直地往后仰去。
大概是歲數大了活動不便,老爺子仰躺在哪里,兩腳蹬來蹬去,掙扎著想起來卻起不來。這時,同事一個箭步沖上去,去摻扶老爺子。
我見狀怔了一下,便也跑過去幫忙。老爺子扶起來后,后腦勺只流血,看來摔得不輕,這時附近正好有個警察走了過來,了解清楚情況,警察叫了120,就讓我們走了。我和同事走在路上,其實心里有點后怕,老爺子要是真的賴住了我們可怎么辦?就算旁邊有路人給我們作證,這也是個麻煩事兒啊。我于是隨口說:“你膽子可真夠大,幸虧不遠處有警察。”
同事說:“其實我很心虛,畢竟我這么窮,老爺子要真賴上我,我可能賠不起。但我無法像沒事人似的從一個摔倒的老人面前走過,我沒考慮他是不是裝的。”
無法像沒事人似的從一個摔倒的老人面前走過去,這,就是自己心底的那一關。
還記得《西游記》里紅孩兒那集嗎,紅孩兒假扮平民百姓的孩子被吊到樹上呼救,孫悟空給唐僧解釋,荒郊野外怎么會有一個小孩兒,這孩子必定是妖精。然而唐僧卻無法平靜地離開那里,不是他糊涂,而是作為一個慈悲為懷的出家人,作為一個認真修行的人,他做不到在聽到一個孩童的呼救后,熟視無睹地走過去。
這就是心里那一關,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內疚、自責、忐忑不安,換言之,自己不會放過自己。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良知。
《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有一句話,叫“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意思是說:處理自己的事情時,如果態度不誠實,就是欺騙和坑害自己;與別人打交道時,如果態度不誠實,就會喪失道德良心,引來別人對自己的怨恨。這個“自謀不誠”不正是自己這一關嗎?
人這一生,可能會過很多關,但歸根結底,最容易也最難,最初也是最后的一關,是自己這一關。先過自己這一關,應當是一個人對自己最低的要求,你自己這一關都過不去,還想過別的關?
只有問心無愧,方能坦坦蕩蕩。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