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個喜好清靜的人,所以我選住處不會選擇一個過于吵鬧的地方。
有句話說的好,三個銅板買房屋,千兩黃金買鄰居。
清靜素雅的房子到處都有,難得的是遇見和你一樣愛清靜的人,不得不說一個好鄰居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將會大大地提高和影響你的生活品質。
我的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常常教導和提醒我要與鄰為善,而我也時常在她為人處世和待人接物的點滴細節中,得見她用最淳樸和純真的態度感染著周圍的鄰居們。
記得在上學的時候,我的母親常常領著我去廣袤的田野間任由我自在的玩耍,等到太陽落山了,母親則會拎著滿滿一籮筐的青菜蘿卜帶回家,那些帶著泥土的果蔬透著一股如同莊稼人一樣質樸的清香和干脆,讓人喜愛的不得了。
回到家,母親總是把這些剛剛摘回來的菜清洗干凈,挑幾顆又碩大又白嫩蘿卜青菜讓我送給隔壁鄰居的張奶奶家,我當時十分不情愿地問:
為什么我們自己家種的菜,還要送給別人?
母親那時總是耐心的勸解我說:
張奶奶身體不好做不動農活,張爺爺也出去打工了,家里都沒個幫手,我們和張奶奶是鄰居,應該多幫幫人家。
我讓你去送菜,是不想讓張奶奶覺得難為情,你是孩子別人不會說什么的。
再說家里的菜也還夠,吃不動就糟踐了,送一點給張奶奶挺好的。
母親總能在這些點滴細微間的細節上作好為人處世上的大文章,將自家和鄰居之間的關系處理的恰當好處,既不讓人難堪,也能聊表心意。
直到多年后的現在,已是滿頭白發的張奶奶見著我,依舊往事重提止不住地夸贊母親當年的好,我在張奶奶那張布滿皺褶的臉上看到的不僅僅是稱贊,還有一份感激和懷念交雜的情緒。
就好像我們兩家多年之間的鄰里情,藏于細微之間,又不止于細微之間。
遠水不解近渴,遠親不如近鄰。
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如何,不僅僅在于他能操持家務經營有方,更在于他能否善于處理和鄰里之間的關系。
當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每個人都不再是一個孤島,能夠更好地處理與身邊人以及鄰里的關系則尤為重要。
當你細心而妥善地處理好這些看似淡漠的鄰里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你當年隨手散播著善良的種子,終會結出美好的果實。
02
在生活中,當我們每個人進入各自藏身的水泥森林中,這種鄰里的關系似乎在那關門的一瞬間被生生地腰斬了。
也只有在早上上班的時候才能看到對門住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但是這樣的生活狀態并不代表現代都市生活里不用考慮鄰里關系。
最近對面新搬進來幾個小伙子,真的是讓我明白了一個好鄰居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
每次當我洗漱完了準備就寢時,還能清楚的聽到對面傳來十分清晰的嬉笑打罵聲,完全不在乎周圍人已經要休息的習慣,也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分貝已經到了擾鄰的地步。
而隔日的清晨,樓梯間的公眾走道上則堆滿了他們的生活垃圾,也不收拾也不整理任由刺鼻的氣味彌漫在整個樓道間。
有的人可能會說了,這些問題好像都不是什么大事,跟我的生活好像也沒什么關聯。
你可千萬別這么想。
沒有人可以聰明到不受影響,即使是愛因斯坦,也會因為鄰居的電視聲而睡不著覺。
一個人處理鄰里關系的態度也透露出他的社交水準和處世心態。
一個有基本素養的鄰居他在考慮自己住的安心舒適之外,也會考慮到公共環境的質量和維護。
一個十分注重私德的人,在公共環境中卻將公德的責任和堅守拋卻腦后,這便是好鄰居與壞鄰居的根源所在。
人們常常在自己的小天地間活的自在瀟灑,可是一旦踏出私人空間的那一步,公共環境中的善惡美丑是非好壞則與自己好像看似沒有任何關系了。
所以梁啟超先生曾說:“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每一個經營和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活動區間,這是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踐行,但是我們步伐決不能止步于此,只有每個人都能擔負起改善和維護公共環境的善美,這才是一個良性社會的良性循環。
說到這里,總能想起高中班主任說那句話,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別人。
有時候孤獨是一種生活的狀態,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我們與社會責任絕緣。
03
上大學的時候,寢室每個人都需要值日打掃寢室衛生,我們寢室6個人就我一個天天在做衛生。
為什么寢室6個人而我卻天天掃地做衛生?
因為其他5個人即便是看到地上臟到無處下腳也絕不掃地絕不清洗,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寢室就是公共區域,可以隨地丟煙頭吐瓜子殼可以不管不問。
所以,每次當我辛苦地掃完拖完做完清潔之后,到第二天的早晨醒來發現還是一地的煙頭和瓜子殼,久而久之我再也不想管這個寢室的衛生問題了。
一個人努力在集體默認公共環境是可以隨意破壞的大環境中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所以自有每個人都擔負起自己的那一塊區域的衛生清潔,人人潔身自好注意細節,整個大環境的問題才能落實到每個人。
中國有句古話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做為一個優秀的鄰居,他的責任在于完好的處理完自己的事情之外,還有能力幫周邊的人做上力所能及的奉獻。
一個好的鄰居,體現在于積極地維護著大家共同經營的社會環境,而不是只為一己之方便隨意詬病和破壞這個社會而不承擔一丁點的責任。
一個好的鄰居,他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去極力地維護和平衡其生活環境的良性發展和運行。
一個壞的鄰居,他卻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去隨意破壞和搗亂整個社會的發展秩序。
在多年后的今天,我還能想起我的母親在我成長的那段歲月里為我做出的榜樣事跡。
為樓下的老人提一桶水,給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做一頓飯,更不用說給張嬸李嫂帶幾斤菜買幾兩豬肉,正是這些舉手之間的小事才繼而維系著幾十年來連綿不斷的鄰里情。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你惦記著我,我幫襯著你才讓彼此之間的幸福感提高不止一個層次。
昨晚在觀看《朗讀者》節目的時候,主持人董卿在聽完濮存昕老師講述自己少年時期受人救治的故事之后,飽含深情地說,
記住那些幫助過你的人,不要以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而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也記住,盡可能地去幫助別人,不要以為事不關己,這是做人的一個道理。
也許,多年以后我們已經忘了那些曾經一起共處的鄰居長著什么樣的模樣,可是曾經那些互幫互助、互相關心的行為,不管在哪個時代都能溫暖著我們逐漸冷漠塵封的心,不是嗎?
我也是在這些細微的人事之間慢慢讀懂人生的大文章。
04
后來我長大了,隨著父母搬進了城市,住進了樓房。
而鄰里之間好像因為高樓的阻擋,越來越陌生了,即便是樓上樓下,也只是見面點頭露個笑臉,不言不語。
一種很陌生的感覺撲面而來,自然沒有親近的關系。
若是能夠遇上素質高的鄰居,就算是自己的福氣了。
“鄰居好,勝似寶”。
不會因為衣服滴水、桔子皮亂扔、地板咚咚響而群舌。
人上一百,五顏六色。
自然什么樣的人都有。
我曾親眼目睹上下鄰居家為一盤蚊香灰的隨意拋灑而吵個不停。
三字經有言:“鄰里睦,勝金錢;萬民和,齊翩躚”。
在城里住得久了,越發地懷念鄉下的鄰里之間的那種親近。
如今的年輕人每天都忙著上班,防盜門緊鎖,又怎么有時間去建立鄰里之間的親密?
現在就算是回到家,也是關起門來用手機聊天。
鄰里之間反而越來越陌生了。
站在自家的窗臺,仲春的陽光溫暖地透過窗戶照進來,看著對面的高樓,一種淡淡的陌生的感覺油然而生,是我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抑或是這個世界越來越隔閡?
我心中的好鄰居應該是沒有親情,沒有約定,而無數個機緣巧合讓我們相聚在一起。
或門庭相對,或墻壁相隔。
沒有血緣,卻有說不盡的緣分。不是親人勝是親人,珍惜緣分,真誠待人。
鄰里之間的友好關系是社會和諧環境中的一朵鮮花,這朵鮮花需要鄰里之間來呵護,才能在彼此心中盛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