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詰責怎么不失體面地回應
在社交場合,有時會遇到別人有意無意搶白你,奚落、挖苦、譏諷你,你該怎么辦?有隨機應變能力的人,能調動自己的智慧,化被動為主動,使尷尬煙消云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可視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應付辦法。
若判明來者不善,是懷有惡意,故意挑釁,你可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有理、有利、有節,有禮貌而巧妙地回敬對手,針鋒相對,“原物”頂回。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同周總理談話時,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國派克鋼筆,就帶著幾分譏諷的口氣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何還要用我們美國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莊重而又風趣地答道:“提起這支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位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這支鋼筆。”
如果有人用過于唐突的言辭使你受到傷害,或叫你難堪,你應該含蓄以對,或裝聾作啞、拐彎抹角、閃爍其詞,或順水推舟、轉移“視線”、答非所問,談一些完全與其問話“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用這種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駁對手,定會取得奇特的功效。
孔融10歲那年,有一次到李膺家做客,當時在場的都是些社會名流,孔融應答如流,得到賓客們的稱贊。但有一位叫陳韙的大夫卻不以為然,譏諷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也聰明。”孔融立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孔融采用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的語言形式,以問作答,把對方射過來的“炮彈”又原樣給彈了回去。作答的語言一般都帶有明顯的嘲弄味和諷刺味,通常是由對方出言不遜、諷刺挖苦所引起的,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一般出現在不友好的兩方之間,是答方對不禮貌的問方以牙還牙式的回敬。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