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剛”固可喜,若外亦“剛”則堪憂矣。懂得外柔內(nèi)剛之人,不僅能夠圓融地處世,在事業(yè)上更能如魚得水。
《菜根譚》中說:“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zhí)豈能及圓融。”牙齒較之于舌頭,自然是堅硬剛強的,可是它們卻經(jīng)不起蟲蛀菌噬,常被腐蝕得不堪入目,直至完全脫落,而柔軟的舌頭雖經(jīng)酸甜苦辣,卻毫發(fā)無損,安然無恙。這就是要告訴我們:處事要圓融,切不可偏執(zhí)。
戰(zhàn)國時的晉國,其大權(quán)被智伯瑤、魏桓子、趙襄子和韓康子四位大夫掌握,后來,四位大夫間發(fā)生了矛盾,勢力最大的智伯瑤依仗自己的勢力脅迫其余三家將各自方圓100里的土地交給他。韓、魏兩家自知財勢遜于智家,無奈勉強答應,不得不忍氣吞聲地交了出來,唯有趙襄子不愿受其脅迫,沒有交出屬于自己的這一部分勢力范圍。
智伯瑤為此勃然大怒,于是聯(lián)合交出土地的韓、魏兩家共同發(fā)兵攻打趙家。
趙國百姓們十分痛恨智伯瑤的強取豪奪行徑,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領土,幾乎全城皆兵。面對城外圍困著自己的智伯瑤與韓、魏三家的兵馬,軍民們同心協(xié)力抵抗,斗志高昂、眾志成城,一直堅持了兩年多。
晉陽城久攻不下,令智伯瑤頭疼不已,于是他命士兵們將晉河改道,讓河水直沖晉陽城,準備水淹晉陽城。此計實施后,晉水淹沒了大半個晉陽城,滿心歡喜的智伯瑤以為這次一定能讓趙襄子投降,并將之據(jù)為己有已是指日可待。
智伯瑤眼見破城有望,不免得意忘形起來,肆無忌憚的他無意中便說出了在日后必要時,將用同樣的方法消滅韓康子和魏桓子兩家的話。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康子與魏桓子為此不寒而栗,思之再三,唇亡齒寒的道理終于使韓康子和魏桓子兩家下定決心反戈一擊。于是他們暗中與被圍困在晉陽城中的趙襄子商量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晉水反引入智家的營寨中,里應外合攻打智伯瑤的兵馬。最后,智伯瑤被殺,其所有的財產(chǎn)、土地及戶口被趙、韓、魏三家平分。
形同虛設的晉國國君也被趙、韓、魏三家的后代廢除,取而代之的則是趙、韓、魏三國。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智伯瑤在當時雖是勢力最強大的一家,但卻因不知收斂鋒芒,終走上自取滅亡的不歸路。
世人應當明白:內(nèi)“剛”固可喜,若外亦“剛”則堪憂矣。
外柔內(nèi)剛,就是要求自己有主見,有原則,不同流合污,而在行動語言上則委婉、圓轉(zhuǎn)、不恃強、不凌弱,不與人攀比,不爭口舌之勝,不顯貴露富。
正如老子所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人生應有外柔的意識,不為無謂的雌雄之爭而浪費人生短暫的時光,拋卻人生的使命。
當我們理解了《菜根譚》中“執(zhí)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人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yǎng)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回天”之言,自然能夠平衡內(nèi)心與行為,行事處世方能達及外柔內(nèi)剛之道,這才是智者的境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