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公司請了一個阿姨來做飯,阿姨做的飯中規中矩,但有一點讓我們很頭疼,就是溝通起來很不順暢。
——阿姨,西紅柿雞蛋已經吃了三天了,明天別做了吧!
——那我怎么知道你們要吃什么呀?
——那明天買點排骨燉燉怎么樣?
——排骨那么貴,還要燉那么長時間!你們不是會餓嗎?
——阿姨,你多做點面吧,大家都愛吃。
——上次做了那么多,還不是浪費了?
你給她提意見,她跟你講理由;你跟她提建議,她還跟你講理由。最后我們都崩潰了。
我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時候,一開始進去做的全是雜活。各種瑣碎的事情,我各種出錯。領導罵我的時候,我總是急著給自己辯解:“我做這個的時候,沒有別人提醒我啊!”“我不知道這個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啊!”“我以為自己做的是對的!”
后來我才發現,急著給自己辯解,不過是不想承認自己能力弱。等我后來真正理解了工作流程之后,才發現當初犯過的錯誤都是很容易避免的。
越弱勢的人,越不能得罪
孔老夫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仔細觀察一下社會百態,確實是這個道理。女子和小人為啥難養?因為這兩種人社會地位比較低,所以只有通過“作”的方式來尋找存在感。
丈夫出軌,一邊埋怨丈夫一邊不肯離婚的女人,網上一抓一大把。“我為這個家庭付出這么多?你為什么還對我這樣?”拜托,別糾結這個問題了,經濟、精神都獨立的女性,早就把這種老公踹了。當然,這也不是單個女性的錯,整個社會資源對男性的傾斜也在一定程度下加劇了這種情況。而風評本來就差的所謂“小人”,看似不在乎尊嚴,其實自尊心異常脆弱,但凡你一句話不順他意,他就要加倍報復你。
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醫鬧”這個詞兒,說的也是弱勢群體。把病人的死亡單方面歸結于醫院與醫生的錯,然后再消費自己的“可憐、痛苦”,這種行為真的值得同情嗎?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當你有了更多東西的時候,你顧及的東西也越多;而對于已經處于社會底層的人,他們還有什么可以失去?
敢于承認自己是“傻逼”的人通常都是聰明人
記得以前上中學時,老師會鼓勵我們多提問。我從來沒有跟老師提問過,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害羞,另一方面也確實問不出什么問題,因為我能想到的問題,書本上都能找到答案。而令我難以置信的是,當時的班長幾乎每個下課都追著老師提問。“為啥有那么多問題呢?”我很疑惑,因為班長每次期末考的成績都是全年級第一。
直到后來看到了這句話:“懂得越多的人越無知。”哲學家芝諾對此是這樣解釋的:他曾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浩瀚無邊的未知世界。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長,這樣它的邊沿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當然顯得就更多了。
當你的視野更寬闊,接觸的知識面更廣,越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曾經有一個從小縣城走出來的高考狀元,頂著學霸的光環,拿著政府、學校給的豐厚獎學金踏入了清華大學,后來發現自己的分數竟然在班里處于下游水平,一向自尊心強的他因難以這個事實很快自殺了。
王小波曾經說過,痛苦,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跟朋友蘇清濤(他的公眾號扯淡不二,歡迎關注)聊起時,他說,憤怒,是對自己無能的痛苦。我要補充一句,有才的人是前者,常常為自己不能獲得更多知識而羞愧,而無能的人是后者,常常為掩飾自己的無知而憤怒。
所以揚名于世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謙虛地說自己“只學會了幾個音符”。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自己“真像小孩一樣的幼稚”。而他們,比起我們這些庸人,懂得更多,也對這世間廣博體會得更深。
自黑才是硬道理
中午跟幾個同事聊天,一不小心聊到面相的話題。對各種不靠譜的東西都有點小研究的我,就開始給同事科普面相小常識。領導年齡比我稍長幾歲,微胖身材,耳垂也挺大,我就隨口拿他當案例,說了一句:“面相學里說,微胖的人有福氣,領導你就是有福的人,以后躺著就能賺錢。太瘦是沒福氣的表現。”一向喜歡自黑的領導聽我拍完馬屁,立馬否認:“別這么說,我長得又胖又丑,哪里來的福氣!”還沒等我回答,旁邊剛剛減肥成功的女同事A大聲插了一句:“誰說瘦子沒福了?我不是活得很滋潤嗎?”
領導很擅長自黑,我夸他有才的時候,他通常會說:“你可別逗了。”他還經常黑自己的長相,其實看久了還是挺耐看。習慣之后,明白謙虛的人都是因為有自知之明。每次業務有了問題,領導總能給我一個清晰的解決方案。工作遇到了瓶頸期,領導也能給我指出切實存在的問題。
再看看娛樂圈里那些一線女明星們:楊冪、小S、陳妍希……哪一個不是曾經被忽視,后來通過自黑奪回了江湖地位。
楊冪曾經一度被黑出翔,后來干脆先發制人。別人說她腳臭,她就天天在微博調侃,還把這個搬進了電影《分手大師》的情節里。
大小S以組合形式出道的時候,所有人都稱贊大S的美貌,而忽視旁邊那個牙齒不齊、身材干瘦的黃毛丫頭。后來小S不僅努力戴牙套矯正、練交誼舞造就S型身材,還上各種節目搞怪,挖鼻孔、跳搞怪的舞蹈,從不顧惜自己的形象,最終成了亞洲綜藝天后。
陳妍希在出演《神雕俠侶》之后,一直被吐槽包子臉,不夠仙氣,和金庸筆下的小龍女形象相去甚遠。但是陳妍希從來沒有表達過不滿,而是在微博上調侃自己是“小龍包”,瞬間圈住一大批粉絲。
所以,內心強大的人才敢于自黑,自卑的人還在忙著給自己辯解。仔細回憶一下,你最容易被激怒的時候,是不是你狀態最弱的時候?
對于弱勢群體,不要同情,要尊重。
前段時候有篇文《低智商的善良》,在微信上傳播很廣,作者是知乎用戶@凡爾禮(感謝)。里面提到隨意表達同情心,也是一種不恰當的“善良”。
原文如下:
對窮人、殘疾人表示出強烈的同情,其實會讓他們內心很不舒服。
王小波在《我看老三屆》一文里,提到自己有一個先天殘疾但很自強的老師。文中王小波提出了一個觀點:對殘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當殘疾人。
法國電影《觸不可及》里,癱瘓在床的白人富翁菲利普炒掉了多位“同情他”的看護,唯獨留下了做事毫不細心的黑人德希斯,因為德希斯常常忘記他是個殘疾人。
再舉例說一個故事:一個老人想給自己的獨生女找個良婿。兩位年齡、家境相當的年輕人前來提親,一個是曾經幫助過老人的人,一個是老人曾經幫助過的人。你猜最后老人選擇了哪一個?
幫助老人的那個?錯!大錯特錯!
第一個年輕人曾經在河里把老人救上岸,老人一看到他,就想起了自己當時窘迫的樣子。而第二個年輕人,在窮困潦倒的時候,老人曾以金錢施與他,后來年輕人用這錢做生意,過上了不錯的生活,十分感激老人。老人看到他,也會覺得自己異常高尚,自然就選擇了后者。
所以,對待能力不如你的人,幫助他,反而有可能招人嫉恨。“你這么強,幫我是應該的啊!”“你這么有錢,借我幾萬塊怎么了?”
最好的辦法,是不把他當弱勢群體看待,既不能過分熱情,也不能過于冷漠。不要給他特權,也不能不把他當回事兒。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哪里強了,充其量只是運氣好而已。”“我哪里有錢啊,不過是表面光鮮罷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