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暗戀他,整整三年。
我曾經在散文里寫過這段往事,可每當我想起這段漸漸從記憶里漏掉、只剩幾個剪影的往事時,我總覺得,它從未被書寫過。它只屬于流逝的時光。
我想,沒有比我當時那種感情,更符合“暗戀”這個詞的感情了。從一開始,我便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準則,那就是,絕對不要讓他知道。我只是喜歡他。一個女孩喜歡一個男孩。除此之外,別無他念。
那時,我從不想將來。我甘心將許多獨處的時光用于與他有關的想象,在功課緊張的罅隙里多尋一點看到他的機會。偶爾與他說上幾句話,兩條腿都在發抖,卻強作鎮定,故意玩笑,好讓他朝我笑一笑。一個笑容,便夠上一個禮拜的好心情。
現在,很多細節都已經忘記了。如今,我的身與心都屬于另一個男人。不出意外的話,我將與他共度一生。在生活的長河里,那段暗戀與所暗戀的人,早已蕩然無存。
年紀漸長,漸漸遠離苦思。工作打拼,再篤定于保持內心純粹,也要花精力應付人與人的虛與委蛇。這種時候,愛情最好是兩情相悅坦蕩蕩,可以在疲累的時候,隨時給他打一個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著,讓自己緊張的神經,慢慢松弛下來。愛人最好是一種溫暖的撫慰,而不是茫然未定的焦灼。
也許,只有十分年輕的時候,只有初次啟封的心動,會令一個人心甘情愿地,將許許多多時光用于徒勞的暗戀吧。可也正是這份徒勞,可以讓一些時光結晶下來,雖早已與當下無關,卻有時悄悄地閃著光,照亮成年人世界的一隅。
2
剛上大學那會兒,經常聽見一個詞:綜合素質。
班主任輔導員學長學姐……各種比我們有經驗的人告訴我們,綜合素質對大學生非常重要。它是區分考試機器和真正優秀的大學生的核心標準。
可究竟如何提高綜合素質呢?學校告訴我們——多做學生工作、多參加學生活動,能有助于提高綜合素質。
于是便有了大小小的學生會、團委、社團;各種各樣的檢查、團會、比賽、表演、評比。逢上工作較多的月份,校園主干道快要被各大組織的帳篷標語堵滿。
那時我好慘,弄了三個工作在身,每天除了上課全在東奔西跑,比加班的白領還忙。一年多下來,痘痘出來了,頭發也變黃了。攬鏡自照,牙齒里嘶嘶地發冷。臨近大三,已經有了學弟學妹,心想,還是讓給新一輪的小孩子折騰吧。
果斷全部辭職,開始埋頭寫文章。寢室外面一如既往,不時響起音樂聲喇叭聲吆喝聲。偶爾寫累了,趴在窗戶往下看,那些忙忙碌碌的身影仿如我大一時,且比我更精神抖擻。
到讀研的時候,已經對任何學生活動都視而不見。走在校園里,與路兩旁的標語宣傳仿佛生活在兩個世界,連聽覺都不再有交集。偶爾遇到新生問路,看著她的嬰兒肥和牙套,心想,小妹妹,你的路還長。
誰十八九歲時不曾興沖沖參與那些喊聲震天的浪潮,自認為從此長大,自認為思慮周祥,迷戀“好像在做正經事”的儀式感。只是不需幾年便能看出,所謂“鍛煉能力”,一學年也未必抵得過真正工作后的一周。但是,年少心性又總是那么火熱,總要經歷一番汗流浹背的折騰,才能安下心來,做一點讀書本務的事情。
可如果真的將大學重新過一次,我想我還是會參與的——畢竟,只有那個時候能看見那么多同齡人的天真和自己的天真,以前、以后,都沒有那樣的機會了。
當然,不會再攬三個職務那么多。
3
我不丑,有時挺好看。但頂天也就那么回事。
有時我對著鏡子,心里就會冒出這句話。
當年那句“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被轉得昏天黑地,還不是因為有太多人膝蓋中箭。哪有那么多美好青春經得起鏡頭檢驗,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繡花的反面,布滿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線頭。
曾以為我是倒霉的女孩。胖,長痘,圓臉,近視,頭發還是打理不清的自然卷。上學放學路上,我偷偷觀察其他女孩的樣貌,羨慕死了她們牛仔褲里筆直的細腿,和光潔如玉的臉頰。
只有那樣的女孩子才適合做夢吧!我等表情呆滯的小胖子,還是繼續做理綜吧!
高考后我試圖減肥,每天有一兩餐只吃蘋果。一個月下來倒也頗有成效,但是很快就反彈,還比之前胖得更加厲害。我到處搜羅減肥方式,有時堅持有時半途而廢,體重只是紋絲不動。
我心煩意亂。因為瘦過,因為被人看見瘦過,所以這時的胖比之前的胖更教人難堪,還增加了一絲羞恥。
我還不知花了多少心思在痘痘上。涂涂抹抹,吃中藥西藥。終于,我斷念了。我知道這是基因問題,此生此世我與瓷肌無望,只能期盼至少不要出現“洗臉時碰到下巴的腫痘疼得脖子一縮”的慘狀。
我已經不記得花費了多少時光才徹底接受自己容貌上的不完美。也許是靠讀書寫作,也許是靠一些心理學文章,總之,在二十三四歲的某一天,我好似忽然想通了,又好似忽然注意力轉向了別處,心底里有一個聲音在說,就這樣吧!
就這樣吧。畢竟,精力有限。與其煩惱身材,不如尋找揚長避短的衣裝。與其不肯照相,不如探索適合自己的拍照角度。而且,我疑心一個人的身與心是合一的,在我淡忘了減肥這件事之后,那些多余的肥肉,卻在忙于寫作的日子里,自己悄悄地掉了下去。
本科與研究生時各照了一張用于畢業證的電子相片,大臉直對鏡頭,沒有PS的可能,最能反映本來的容貌水平。我比較了一番,并不覺得長大后變美多少,但是眼神卻明顯柔和許多。確實相由心生呀,年少時的焦灼淡去,如今面龐被安之若素的氣質安撫,看著至少舒服了好些。
人們總說二十是年輕好年華,可我卻覺得,我的青春是從二十四歲開始。從二十四歲,我才懂得盡興享受與自己有關的一切,而不為無法改變的缺憾浪費時光。我摩拳擦掌,預備體驗一切不曾體驗過的新鮮事。誰又能說,二十五歲,青春就結束了呢?
4
昨天接受片刻網的訪談,有一個問題是,我新書的主題是什么。
想了一想,答了“成長”——“成長常常是一件踉蹌而尷尬的事,未必有青春電影里那么經得起特寫。我并不愿意為那些辛苦成長的時光勉強正名,說它們是美好的,但是,那些時光里一定有純粹而動人的事物留下,值得用心去愛。”
這,也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我不擅長在散文里列舉“朋友A”、“同事B”、“閨蜜C”的驚奇故事,因為我的朋友們如我一樣,簡單地生活著。我所書寫的這些文字,是“日光之下,并無新事”,是撩動年輕的心、卻仿佛不值一提的尋常。
可我執迷于這樣的訴說。我知道會有人懂得。
多少人在年輕時一本正經地浪費了時光,可只有那些被認真浪費掉的時光,能教我們成長。無法繞過,沒有捷徑。
見慣了成年人世界的滴水不漏、應對得宜,有時會想,年輕時,就應當浪費時光吧!像個傻逼一樣做一些蠢事,不懂得周全自己,弄得漏洞百出。回想起來,簡直不明白那個時候的自己。
可你也知道,你多么珍惜那個時候的自己。多么珍惜那時不知天不知地的空氣。那個稚嫩的背影已漸行漸遠,你只能在如今忙碌的日子里,給予送別的一瞥。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