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件對身體很不好的事情,與其大家在一件事情上去慪氣,不如然讓自己去做到更好更優秀,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前幾天因為一句話,我動了真氣。當時怒發沖冠,雙手都是抖的。
因為正在哺乳期,到下午的時候,整個人都不好了,給孩子喂奶的時候感覺很疼。
晚上睡覺時發現硬塊,疼得鉆心,連睡覺時也不能翻身。
第二天趕緊到醫院乳腺科,找到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她問明發病原因后,說,只要一生氣就堵奶,這對于哺乳期媽媽來說,很準的。
她給推了推,疼的差一點掉眼淚,又開了三天中藥,苦的像黃連,還有一股怪味。
所幸診治及時,醫生也不枉虛名,等中藥喝完,就好了。
這件事后,我反思很多。如果沒有治好,那該怎么辦?病在自己身上,別人能替你承擔嗎?受罪的還不是自己!
以后再也不生氣了!不管任何事情都不再生氣,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身體最重要!
沒有好身體,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都是空中樓閣。
氣生百怪,以前就聽老人們說過的這句話,當時年齡小,也沒在意。到現在真是深有體會。
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鄰居,如果她還健在,現在也不過60多歲,而她已經去世將近20年。
鄰居叫王大媽,她有三個女兒,只有一個兒子。當時計劃生育嚴,聽大人們說過,為了要這個兒子,王大媽的老公還丟了正式工作。
兒子自然是寶貝的不行,學習也不太好。
王大媽娘家有一個親戚在部隊里,據說職位不小。她就送寶貝兒子去當兵,兒子就分配在親戚所在的軍區,同去的,還有他們另外的一個親戚。
其實兩家都打算,讓孩子以后留在部隊。畢竟農村孩子的出路少,除了上學,似乎就只剩下當兵這一條路。
滿懷的希望送兒子去當兵,結果,當了三年兵后,王大媽的兒子,沒能留在部隊。
而那個親戚的兒子,卻留在了那里。
王大媽當時的心情,肯定是郁悶的。想說也說不出來,想問也沒法找人去問。
可外人不知內事。街坊鄰里也知道她兒子去部隊快滿三年,都關切的詢問她兒子的去向。都是一臉羨慕的說,一定是留在了部隊吧!
王大媽只有笑笑,表情苦澀。
后來,王大媽的兒子回到地方,整日無事可做,也沒有單位可進。大家才知道結果。
誰說王大媽的兒子是獨子,自小父母寵愛。但也不影響,他是個好孩子。他平時話不多,也挺體恤大人,很小就會做飯、做飯、蒸饃。也不調皮搗蛋,品行端莊。
大家都替王大媽兒子感到惋惜,再見到王大媽時,誰也不再提當兵的事。
可王大媽原本好好的身體,卻每況愈下。不久,就臥床不起。
病情持續了幾年,也沒有好轉。
等王大媽處理后事的時候,知道內情的人都替她感到不平,紛紛議論親戚辦事不公。
后來,王大媽的兒子終于安排了工作,進了一家國有企業,也算吃上了公家飯。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幾年,單位效益不好,又下崗了。
但后來王大媽的兒子加入了打工打打工大潮,他踏實,能干。從不偷奸耍滑。后來又出國了,要出國打工幾年。現在家里,買了車,蓋了房。我在縣城買了,房子,娶了。娶了媳婦,生了一雙兒女。
即使沒有當兵,他兒子現在過得也非常好。如果我媽媽現在展示,心里該有多高興。
可惜人已經不在了。有再多的福,福也享不了。可悲,可嘆!
生氣和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有關,也和性格有關,我們雖然不能一世,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但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情緒。
遇事要想開,不要多生氣。真的生氣了,生活艱辛,離開生氣的那個環境。找到合適的發泄方式,一定要及時調節自己的情緒。
不能帶著氣過夜。這樣最傷身體。人生路很長,經過我們要經過很多大風大浪,就是很多事當時生氣,等過一段時間回頭再想也沒有什么了不起。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氣傷身體,這是千古年來亙古不變的真理。
生氣不如爭氣。小事不妨笑笑就讓它隨風飄去,大事,與其生氣,不如把心思用來思考怎么解決問題。
樂觀、大度少生氣不生氣,這是我給自己的忠告。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