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四十不惑”。
然而我發現,身邊有許多年過四十五歲的中年男女,尚未解開人生的迷惑與困惑,滿臉煩悶糾結、心浮氣躁的神色,日子還是過得別扭、憋屈。
明明已經人到中年,為什么我們仍然活得不順心、過得不快樂呢?個中緣由,值得所有中年人深思與反思。
一個人能否活得順心,與其心智能否隨著年齡增長而及時成熟有極大的關系。實際情況是:有的人活到了五六十歲,照樣心智幼稚,不成熟。有的人雖然只有二三十歲左右,卻早慧早悟,顯得成熟老練。
這樣說來,許多人雖然已經邁入中年行列,其心智卻未能隨著年齡增長而同步成熟,進而導致他(她)過不好自己的中年人生。
在我看來,以下五種活得不順心的情況,都可以歸因于心智未能及時成熟。
-
第一種中年不順心,就是我們經常太在意別人的閑話。
所謂“四十不惑”,意思是說人到中年應該心智成熟,不應懵懂迷惑。而心智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然后朝著自己選好的方向大踏步前進。
這個世界上,無論你做什么事情,都免不了他人的流言蜚語。一個心智成熟的中年人,不會受外界過多的干擾,不會在意他人的閑言碎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王陽明創立“心學”之后,曾因為與程朱理學相沖突,引起很多人的不滿。于是,很多人開始攻擊王陽明,維護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
他們把“心學”斥之為“偽學”“異端”,紛紛上書彈劾王陽明。
王陽明對此的反應是:不予回應,無辯止謗。
王陽明曾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
別管那些閑話,踏踏實實做自己的事,早晚都會有收獲。
這是一種大智慧。
古人說“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面對那些流言蜚語,不需要辯解什么,只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做成了,那些閑話自然就沒了。
太過在意別人,反而會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自我。只要認準前進的方向,今日的誹謗與嘲笑必將成為來日的掌聲。
-
第二種中年不順心,就是我們太在意個人之得失。
人到中年,心智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
然而,現實生活中,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認為“你行他行我不行”的自卑者,二是認為“你不行他不行就我行”的自負者,三是認為“我不行你和他也不行”的自卑+忌妒者。而心智成熟者,在自我認知上應該是:“你行他行我也行”。
當我們不能正確自我認知時,我們就會患得患失。
須知,在這個世界上,功名利祿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禍福難料,這些身外之物,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在意又有什么用。
人們為了外在的東西,終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終失去內心的安寧,成為欲望的囚徒,實在是舍本逐末。
人到中年,陪伴妻子孩子,孝順父母,親近自然,這些不需要太多物質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諦。
人到中年,要懂得做人生的減法。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順其自然,保持內心的安寧就好。當我們懂得減少自己的欲望,不太在意得失,我們就能活得更快樂一些,更瀟灑一些。
-
第三種中年不順心,就是經常看不慣別人。
人到中年,心智成熟的另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正確認識他人。
如何正確認識他人呢?要認識他人的角色,避免誤會;認識他人品行,把好友誼關,避免受騙上當;認識他人優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保持良好心態,使自我發展更有效。
人到中年,你看別人不順眼,往往是自己修養不夠。
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據說蘇軾與佛印一起修禪時,他曾問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說:我看見你像一尊佛。蘇東坡說:我看你像一坨屎。然后,蘇東坡很開心地離開, 回家后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妹妹。哪知蘇小妹哈哈大笑:哥哥啊,你又輸了……
佛印心中有佛,眼里萬物皆為佛。蘇東坡心里不凈,則眼中不凈。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表現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
后來蘇軾歷經貶謫,飄零半生,他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王陽明也曾說過:見滿街都是圣人。
天下無心外之物。萬事萬物都是人內心的投射。
《傳習錄》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王陽明游南鎮時,他的學生指著巖中花樹問他:“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一個人心智成熟,內心恬靜,并摒棄了世俗繁瑣丑惡,相信了美好的存在,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
第四種中年不順心,就是常常沉浸在后悔之中。
能否正確應對挫折,是衡量一個人心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
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面臨金錢、美色的誘惑,面臨理想追求遭遇挫折的焦慮和人際關系不和諧的痛苦等許多現實問題,這時,心理成熟者和不成熟者在自控力上表現出很明顯的差異。
如果把遭遇挫折比作面對一堵墻,心理不成熟者的態度是撞墻、痛苦,抱怨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而心理成熟者或找梯子翻過這堵墻,或繞過這堵墻。
智者說:“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一個心智成熟的中年人,能夠控制自我,善于緊緊抓住客觀因素中的可控部分,坦然接受客觀因素中的不可控部分,靈活調整自己的人生策略。
泰戈爾有句話說:“如果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也將會失去星星和月亮!”
我們經常后悔,事后常想“要是當初怎樣怎樣就好了”,但這個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可以賣,沉浸在后悔之中,既丟失了現在,也失去了未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誰有痛苦糾結,但是面對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亂,整個人反而被情緒控制。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過去,才能擁抱未來。
-
第五種中年不順心,就是我們經常在生氣的時候做決定。
能否始終保持積極心態,是衡量我們心智是否成熟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心智成熟的中年人,能夠堅持以積極、正面的心態認識社會。他能站得高、看得遠,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他能冷靜對待外界的刺激與挑釁,不輕易動怒,更不會在生氣的時候做出重要的決定。
人們常說一個詞,出離憤怒。這時候,熱血上涌,人是一只不受控制野獸。
這時候,我們做出的決定要么傷人,要么傷己。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紓解自己的怒氣,是一種修養和智慧。
一個心智成熟的中年人,一定能懂得控制情緒。一方面,要注意平時在小事上的磨練,讓自己看問題不再偏頗,保持中正平和的立場,不偏激,不易怒。時間一長,人本身就會帶有一種平和安靜的氣質。
-
人到中年,就活一個“悟”字。
讀書讓我們開悟,生活讓我們感悟,思考讓我們覺悟,知行結合讓我們徹悟。
四十五歲才明白:我們之所以活得不順心,其實就是心智未能及時成熟。
人的一生可以干很多蠢事,但最蠢的兩件事,就是:拒絕讀書,忽視靈魂;拒絕運動,忽視健康。
如果你是一個渴望成熟的人、一個正在成熟的人、一個因拒絕成熟而導致心理障礙的人,那么,請你一定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問題,只要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之旅。
上學完成的只是知識的學習,而心靈的成長,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越活越明白。越讀越明白。人到中年,我們之所以活得不順心,其實就是心智未能及時成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