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問題開始——
給你一張足夠大的紙,你所要做的是重復這樣的動作:對折,不停地對折。我的問題就是,當你把這張紙對折了51次的時候,所達到的厚度有多少?
一個冰箱那么厚或者兩層樓那么厚,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通過計算機的模擬,這個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
沒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動作,是不是讓你感覺好似一個奇跡?為什么看是毫無分別的重復,會有這樣驚人的結果呢?換句話說,這種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
“蕩秋千”原理1:秋千所蕩到的高度與每一次加力是分不開的,任何一次偷懶都會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動作雖然簡單卻依然要一絲不茍地“踏實”。 每個人都會做卻又不屑于做的動作和事情,貫穿于整個日常生活,甚至你完成了這樣的一個動作,自己都不記得。比如你每天都會把垃圾袋帶出去扔掉,你會記得你用怎樣的動作扔掉的嗎?這也正像全世界都談論“變化”“創新”等等時髦的概念時,“踏實”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可是你真正做到了新含義的“踏實”了嗎?
先看一個事例:
美西戰爭爆發以后,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系。加西亞將軍掌握著西班牙軍隊的各種情報,可他卻在古巴叢林的山里,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聯絡。然而,美國總統又要盡快地獲得他的合作。一名叫作羅文的人被帶到了總統的面前,送信的任務交給了這名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