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總有許多不舍。物質上的,精神上的,情感上的……被外界力量剝奪而不得不放棄的,被自殘忍痛割舍的展轉于生命中永遠的痛……
對于物質上的東西人們在其樂融融享受之的時候,是不會自愿割舍的,除非是膩味了,想尋找新的刺激,重新感受苦難而放棄,這并沒有不舍。而如果在一定特殊環境下被外界剝奪必須舍棄時,心胸豁達一些,想想也沒什么,只要有健康的生命存在,便可以繼續奮斗獲取,之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放棄精神上的追求,較之放棄物質上的享受而帶來的痛苦與不舍,無庸置疑是痛苦的。這種痛苦的割舍一般都是來自外界的因素,古今中外,并沒有哪個癡人在沒有外來壓力的作用下,主動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的,除非他真的是癡了。
而對于那些來自環境與時勢的對人們精神上的虐奪,也許更多的只是無奈。古有李白、陶淵明、杜甫等輩被貶謫遭流放時流下的千古絕唱,今有革命先驅為民族解放,為共產主義信仰,放棄自由放棄生命的壯舉,他們在割舍的同時卻得到新生,那種超脫生命意義的新生。“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生命中最難舍的是情感,情感中最痛的是自殘!
人是情感動物。情感就象是那盞照亮黑夜的明燈;就象是燃燒生命的火種。自從有生命的那一天開始,我們便依賴于母親的給養。從母親的血液和乳汁中,我們便認識了“愛”,在所有成長的歲月里我們奈以健康成長的是無處無時不在的愛與被愛。那些感覺不到愛與被愛的人,其實他已經是死了,即使他們的軀體還在運動。之所謂“行尸走肉。”擁有正常生命欲望的人,對生命的熱愛與被熱愛像黎明的曙光一樣,喚醒生命的每一天。
然而,生命的每一個黎明不一定都有曙光,照亮黑夜的明燈不一定夜夜閃亮。在需要割舍的日子里便需要忍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