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乾坤,悠悠世間,蕓蕓眾生,生與死,榮與衰,陰與陽,紅與白,是對立的統(tǒng)一。
兒時,看到村里,哪家添了丁,又是“做十二日”,又是“做過月”(即滿月),又是做“對歲”(即周歲),添丁的人家歡天喜地設(shè)酒席,大紅的賀聯(lián),大紅的雞蛋,大紅的酒臉,大紅的肚兜。生男叫“弄璋”,生女叫“弄瓦”,全村全隊每家每戶派代表,放開肚皮,大朵快頤……生,給我?guī)淼挠∠笫菤g呼,是歡笑……
哪家死了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圍成一團,呼天搶地,痛哭流涕,慘白的“壽衣”“壽帽”“壽鞋”、慘白的冥器、慘白的紙錢、位于荒山野嶺的孤墳、傳說中陰森森的地府、神惡煞的閻羅王……死,給我的印象是痛苦,是痛哭……
總之,生是陽光,是光明,是溫暖,是快活,是熱鬧;死是黑暗,是寒冷,是痛苦,是孤獨。
由于人們對生的眷戀,對死的恐懼,所以在民間,明明是死,但偏偏忌諱說“死”一字,老者壽終叫“過世”“去世”,死于非命叫“歸天”“升天”;所以民間有句古話:“好死不如賴活”。
人,隨著年歲的增長,便多了一份深沉,也多了一份對生與死的思考。出于這種思考,我也曾研讀過佛教、基督教。
佛教上,把生死看成是氣聚與氣散,氣聚就生成為人,氣散則歸于“太虛”,也就是說,有生命的東西只是氣的暫時聚合。有聚必有散,暫時有精神生命的東西終究又會回到“太虛”之中。
基督教認為,死亡是一條通道,它屬于塵世的生命,但同時又通往永恒的生命。因此基督教徒都相信肉體是可以復(fù)活與不朽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