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英語課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英國思想家羅素的這個哲學問題,我為什么而活著?他說: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墒俏疫€是想不明白,這三種激情就是一個人活著的原因嗎?得到了愛情和知識又能如何,對世間苦難有憐憫的情懷又是一個人活著的理由嗎?
在我身邊,每天都是那么多的人,他們活得怎么樣呢?他們的人生信仰是什么?我們的物質生活越是豐富多彩,我們的精神世界卻越發蒼白,這究竟又是為什么呢?我突然覺得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每個人看似都在匆忙地勞碌著生活,可是我們為什么而勞碌呢?每個人在百年之后都將不復存在,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存在?于是我又回到了這個問題里,我們為什么而活著?
如果說愛情是我們活著的理由,可是愛情里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如果說愛情是一種甜蜜的感覺,那么愛情為什么傷害了那么多的人?譬如愛情是甜蜜的,那么我們經營讓自己勞累的愛情又有什么意義?如果說知識是我們活著的理由,那么沒有知識的人不也照樣活了一輩子嗎?至于悲憫的情懷就更是扯淡,自己尚且搞不明白為什么而活著,如何去關注他人的生活。自己都沒有了信仰,如何去告訴別人:哥們,你要好好活著?可是最怕的是他反問你一句,可是為什么呢?
長得越大,這個問題反而越來越讓我迷惑了。我越是漸漸了解現在的社會,就越發對人的信仰不抱有多大的信心。如果我們這一輩子,活著就是為了金錢和名利,將是多么可悲。因為怎樣的人生都能過一輩子,比如富人冠冕堂皇是一輩子,收廢品的人匆匆忙忙地也是過一輩子。當他們都去世之后,他們并沒有任何不同,因為誰都不能帶走什么俗世的金錢名利和地位。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非常類似于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是一個金錢社會,一切的成果都是靠金錢來衡量。個人的努力是否能夠彌補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距,這一點我們都不能夠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如此功利化,交往的目的只在于對方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發展。我們身邊的熟人很多,可是值得信任的人卻是那樣罕見。我們寧愿和一個陌生的網友聊自己的心情,也找不到一個知心的朋友去傾訴一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正像退潮的海水一般,不知道后退了多少。每個人似乎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私自利為半徑來構建自己的交際圈。這是一個拜金主義的社會,這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是可怕的,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如此的慘象,讓我們怎么去尋找活著的信仰。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