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對聯:
侵凌雪色還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條。
洛下僧分臘八粥;
吳中市有上元燈。
祭虎迎貓循舊例;
羊伏臘縱新談。
殷曰清祀;
夏號嘉平。
葭灰吹陸北;
梅萼破枝南。
戊社酬神喧臘鼓;
丁農分肉試鸞刀。
三代之英,有志未逮;
一年得順,既臘而歸。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