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平常心?如果按照中國古文化的軌跡去追尋,并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層次上解釋,便有些玄奧。其實(shí),所謂平常心,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周圍事情的一種心態(tài)。平常心應(yīng)該是一種“常態(tài)”,是有一定修養(yǎng)后方可具有的,它屬于一種維系終身的“處世哲學(xué)”。如孟子所說的:“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
說到底,平常心不過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作為一種處世態(tài)度,亦可進(jìn)一步解釋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但是,“無為”并不等于提倡無所作為,“無爭”并不等于不同惡勢力抗?fàn)?hellip;…至于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夢死,更不能算為一種人生境界,正如作者所評論的:“當(dāng)他們到了純粹只顧自己醉生夢死的境界時,道德的評價就蒼白無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簡單化,都是對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當(dāng)今時尚無論是物品的價值或是對于人的評價,大都以金錢來衡量,愈貴的東西就被認(rèn)為愈有價值,愈有錢的人就愈偉大,可以說拜金主義泛濫。如此一來,多年形成的道德和價值觀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大多數(shù)人處在迷茫、徘徊的狀態(tài)中,導(dǎo)致自我心態(tài)把握上的失準(zhǔn),繼而陷入名利誘惑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人不能脫離現(xiàn)實(shí)而存在,純粹地杜絕欲望的人也是不存在的,關(guān)鍵在于,是否能夠時時自省,不喪失自我的真性,追求真而自然的品格。誠如書中所言:“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貪欲和爭斗,對于一個悟得平常心的人來說,即是正確而明智的抉擇。”平常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貴在守恒。以我們常常遇到的一件事為例:當(dāng)我們?yōu)橥氯ナ赖?a href="http://www.cdkhsjzp.com/huati/qinr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親人送葬時,在走進(jìn)火葬場的時候,許多人都感到心里空蕩蕩的,覺得爭名奪利實(shí)在太沒意思。可當(dāng)走出火葬場,重新融入世俗生活中時,有些人完全忘卻了在火葬場時的感慨,依然樂此不疲地周旋于名利場,有的還會變得異常“驍勇”。保持平常心,什么時候才能成為每個人的恒久理念呢?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