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想和你們一起“抱團死”
01
沒有上大學前,我以為大學生活是三兩個好友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看書、一起努力,朋友間會相互鼓勵、相互促進。然而,上了大學后,才發現并非如想象中這般美好。
事實上更多的是:在宿舍里,如果別人都在玩電腦打游戲,而你卻在看書刷題,那你就是不合群;
在課堂上,如果別人都在聊天玩手機,而你卻在聽課做筆記,那你就是不合群;
當假日周末,每個人都睡到日上三竿,而你卻天沒亮就起床去圖書館,那你就是不合群;
當聚會活動,每個人都赴約舉杯齊歡,而你卻為兼職工作不得不推脫邀約,那你就是不合群。
當你的行為和身邊的人大相徑庭時,當你的想法和周圍的事格格不入時,你就是不合群。
你將會開始慢慢收到一些埋怨和吐槽,接著收到的是冷漠和隔閡,然后收到的是排斥和孤立,最后甚至可能收到的是惡意和流言。
人都是群居動物,而大部分人為了避免獨處,為了遠離寂寞,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所以都選擇“抱團”而活。
大家在一起的時候,通常用逛街,追劇,聚會,唱K,打游戲等等活動來填充彼此內心里碩大的空洞。
就像走在一條迷霧茫茫的道路上,看不清前方存在的事物。身邊有一群人和你一樣,被迷霧遮住雙眼,忘了來時的路,也不知要到哪去,就停留在原地自娛自樂、自生自滅。
或許,你的停駐是因為收到他們的邀請。
不前進、不努力、不探索新的道路,也希望身邊的人停下腳步,越多的人停駐,越能證明停留是對的,前進是錯的。而這不過是他們墮落隨性的借口。
或許,你的停駐是因為害怕落單、渴望有伴。
你選擇停留在原地,得到眾人的一致認可,你以為抱團是“生的契機”,其實它偽裝的面具下是“死的淪陷”。而你自愿放棄了一個尋找新出口的機會。
02
“我好討厭身邊的人,可又沒有辦法改變現狀。”
收到朋友發來的信息是凌晨一點多,那時候的我復習完第二天的考試內容,剛想爬上床準備睡覺。
我知道如果我現在回了這條信息,就肯定會收到這條信息背后牽扯出的一連串的事件。
手機屏幕上的時間格外耀眼,我已經很久沒有這么晚睡了。算了,既然都這么晚了,再晚點也沒多大差別。
打開對話框,快速打下一行字。“這么晚還不睡,怎么了?”
現在和誰都有一個小時的時差,國內已經凌晨兩點多了。信息剛發出去,就看見了“對方正在輸入”。
接著斷斷續續收到了她的苦惱和無奈,果然和之前猜測的一樣,那句話背后的信息量真是太多了。
“我越來越沒有辦法和身邊的人好好相處了,不管我做什么,她們不是只會冷嘲熱諷,挖苦奚落,就是完全把我當成空氣,無視我的存在。”
“以前,我和她們的關系還不錯,但是自從我開始兼職工作、開始給雜志社寫稿賺稿酬之后,一切都變了。當我周末兼職的時候,沒空和她們一起吃飯、逛街,她們就說我不合群,當我在宿舍寫稿的時候,她們就說我寫的東西矯情到死,怎么好意思拿去投稿。”
“以前,我以為是我因為工作而忽視了她們,所以才硬生生地擠出時間去合她們的群,我以為是我的文章寫得真的不怎么樣,所以她們才直言不諱地指出來。”
“現在打算考研,每天除了宿舍、飯堂、教室,就是圖書館,每天一大早起床就去圖書館,晚上才回宿舍。可是她們當沒有我這個人一樣,我在宿舍外面,她們就反鎖,我在宿舍里面,她們就關燈。”
“我試過無數辦法去緩和和她們之間的關系,但是都回不到過去了,因為我每天做的事情和她們每天做的事情不一樣,在她們眼里,我就是個異類。”
“不和她們一起之后,我一個人去吃飯,一個人去上課,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做了很多事,雖然我不太喜歡什么都一個人,也不喜歡她們現在這樣子。”
“盡管如此,我還是不想和她們一起‘抱團死’。”
“你不是個異類,你只是,只是變得太優秀了。”
03
魯迅說過:“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厲害的人都是不需要結伴而行的,因為無所畏懼,深知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也能闖出一片天。
最近為了提高英語聽力,一直在看《生活大爆炸》,里面有一集說了這么一段話:
“或許你在學校格格不入,或許你在學校最矮最胖,或許你沒有任何朋友,但其實都無所謂。那些你獨自一人度過的時間,比如組裝電腦,或者練習大提琴,會讓你變得更加有趣。等到有一天,別人終于注意到你的時候,他們會發現一個比他們想象中更酷的人。”
你想要維護一段友誼沒有錯,但是同時,你也要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用人情堆積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和心意吸引來的朋友才能長久。
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與星辰作伴,與蟲鳥相依,只有憑借自己的力量走過一段又一段自己都會被感動的日子,你才會擁有柳暗花明的豁達與樂觀。
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唯有擇良木而棲,擇良友而交。現在的你不必強行融入不適合你的朋友圈,當你變得優秀,自然會進入到適合你的朋友圈。
無需著急,有很多美好的事情,都是發生在獨行的路上。
04
“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要有力量得多。”我超喜歡這句話,至今仍然用它做微信的個性簽名。
不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的社交上,一個人的時間充裕了,就能夠多見識新的事物,就不至于變成井底之蛙。
當你學會豐富自己,漸漸開始變得優秀的時候,周圍就會產生很多妒忌心理。
有的人自己不努力,也總希望別人也不要太努力,這樣才能獲得內心上的平衡感;有的人會用“不合群”的借口想把你的堅持推倒,這樣才能獲得內心上的滿足感;有的人還通過打擊別人的自信心,冷嘲熱諷的語調只是讓你知難而退,這樣才能獲得內心上的優越感。
獅子不因犬吠而回頭,在你變優秀的路上,總有三兩條瘋狗在屁股后面叫囂。
當然人和狗并不能相提并論,不過也不需浪費時間和這些人懟,更不用質疑這些人的教養。
畢淑敏在《教養的證據》里寫道:一個人可以受過教育,但他依然是沒有教養的。就像一個人可以不停地吃東西,但他的腸胃不吸收,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是瘦骨如柴。
而你要做的,只是不要和他們一起“抱團死”。遠離這些消耗你能量的人,要努力豐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看到未來的生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