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拖住你的后腿,讓你一事無成
001
前幾天和一個知名的教授在一起吃飯,不知為何談到了“意愿”的問題,他說,一個人是否成功其實和能力和認知等都沒有太大關系,起決定因素的是“意愿”。也就是說,無論有多少個想法,有多少個模式,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而沒有去“做”的話,永遠是沒有結果的。
這里面最為關鍵的就是“意愿”,也就是你愿不愿意“做”的問題。
他說學院前幾年開PE班特別火,一次他和一個學員聊天,那個學員說來上課期間,一打聽大學城四周的房子才2萬多一平方,學員覺得很便宜,于是,他一下子在四周買了幾十套。而今天大學城旁邊的房價已經是6萬多一平方了。這就是這些中小企業家的思維,覺得很便宜就立刻下手了。
大學城里的教職員收入都比較高,很多人的年收入都是50萬左右,但是教授說,據他了解,這些人一套房子也沒有買,他們年年都在討論房價,年年都在對比樓盤,房價年年都在漲價。他們只是停留在“說”的階段。這也是“意愿”問題,他們只說了,但沒有做。
是什么拖住你的后腿,讓你一事無成
002
我當時負責的研發中心里招聘過一批大學生,A君和B君相差一個多月的時間入職。因為我們是研發部門,所以平時辦公的文檔呈現多以PPT為主,而A君和B君剛剛大學畢業,PPT的制作水平很一般,所以在工作協同上,部門的同事只能讓他們做一下收集素材等打下手的工作。
在一次開例會的時候,兩個人都總結了自己入職3個多月的工作情況,其中他們兩個都強調了要提高PPT制作水平的計劃。
兩個月過去了,我看到了A君的進步,同事已經把文案的匯總工作逐漸轉到他手里了,同時,PPT的制作水平確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為這兩個月的時間里,A君利用午休和晚上加班的時間狂練PPT,先是臨摹,照著做的好的PPT重新做一個出來,然后再收集了很多模板,部門的同事他都和他們要遍了。
而B君,開會時依然還會提及提高PPT的制作水平,但是下來后看不到他實質上的努力和進步。
“意愿”兩個字太簡單,但是做到很難。做不到的人,天天都在想自己的主觀想法是想做,但卻一直沒有做,或者做了但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意愿的一左一右就是天壤之別。
003
一個做培訓的同行,原來都是做線下的培訓,業務模式很傳統,找一幫業務員,天天發信息打電話招生,快十年了,一直這樣做。這種傳統的培訓模式現在早就過時了,現在的趨勢都是基于移動互聯的網絡培訓模式。
但我們的這個同行還是一樣,天天讓團隊發信息,打電話招生。
你說是他不夠聰明嗎?不是,他的智商特別高,據說打麻將基本沒有輸過。
你說他不懂得互聯網嗎?請問,現在了解互聯網的技術、運營模式很難嗎?一點也不難呀。
只是他習慣了原來的思維,習慣了原來的模式,而沒有“意愿”去嘗試新的東西。所以,是否能順應潮流,迎合趨勢不是你的能力問題,也不是你的認知問題,而是你的意愿問題。你也知道這是趨勢,但你總覺得自己不懂,而不是有“意愿”去弄懂。
004
很多人一事無成,是因為分不清楚這幾個常見的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度娘告訴我們,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
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實踐相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實踐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人的能力。能力是達成一個目的所具備的條件和水平。
所以沒有實踐就不存在能力。
能力是后天可以培養出來的,可以通過各種刻意訓練培訓出來的。
二、什么是意愿。
意愿,通常指個人對事物所產生的看法或想法,并因此而產生的個人主觀性思維。
意愿兩個字我們拆開一個個講,意就是心意、心的方向;愿就是愿望、愿動力;所以意愿就是最初的愿望,就是一開始想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和方向,然后用盡自己的能力去達成那個目標和方向。
所以能力的體現是在有了意愿之后。沒有意愿,有多少能力也是白搭,因為用不上。
三、什么是認知。
認知也可以稱為認識,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言語,是指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
人的認知在基于這樣一個過程后形成了一個判斷。比如,對于寫作,不同人的認知是有差異的。
1、有的人的認知是寫作是一種很好的輸出,通過寫作可以沉淀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
2、而有的人認知是寫作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隨心所欲的寫,至于寫作結果就無所謂了,關鍵是自己喜歡。
3、也有的人對于寫作的認知是寫作可以是一個職業,可以通過寫作實現自己的物質財富,
這是三種截然不同的寫作認知,沒有對與錯,只有是否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意愿,但并不是必要條件。
四、什么是思維。
思維最初是人腦借助于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思維和大腦有關系,除了邏輯思維之外,還有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歸納思維、演繹思維、頓悟等幾十種思維形式的存在。
用柏拉圖的話說:“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可見思維的層次之高。
總結一下四者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思維、認知、意愿、能力。不能說那個最重要,那個最不重要,只是事物所處不同階段,四者之間發揮的作用是有差異。
而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往往忽略了前三者,而看重“能力”。其實,相比之下,“能力”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了,因為一般的“能力”都是可以后天培養的。
正常情況下,“意愿”在四者之間起決定性的作用。上述三個案例,不是他們沒有思維,也不缺乏認知,但是在“做”與“不做”之間的選擇,是他們的“意愿”度選擇問題。
希望大家在認識思維、認知、意愿、能力四者關系的基礎上,能夠做一個行動的巨人,早日心想事成。
文/東成西九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