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職場上有80%的人不幸福呢?現在很多人在出社會之前都有著很大的期望,覺得自己會大干一場,現實告訴我們,事實會更加的殘酷,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我這有份統計,入職時滿懷希望,決定大干一場的人占80%,如果進來的是一批應屆畢業生,這個比例會更高;
我這還有份統計,工作滿一年之后,郁悶不樂,想離職,無激情的人也同樣占了60%-80%。
若論幸福度,恐怕上班的大多數 都不幸福。
有個研究好像是說養花養草,甚至是養牛,除了滿足基本代謝需求外,如果聽聽音樂,會事半功倍。有快樂牛,才有健康肉?;钤趭A縫中的我們,更需如此。
我們也需要一個能量環境,不受60%-80%的負面影響,并逃離他。同時盡可能的“多聽音樂”,讓自己發育的更好。
難嗎?難。
可以做到嗎?努努力還是可以的。?
首先,我們要解決一個概率問題。這個和大環境有關,與收到“正面影響”相比,我們好像更容易接受到和傳遞出一些“負能量”。近朱者赤,墨者黑,所以我們要把能夠收到“正面影響”的場景挑出來,向“朱”靠近。
普遍情況下,大概我們容易受到“正向影響”的場景有這樣幾種:
場景1,你“感知”到身邊的人正在通過努力,堅持,受各種委屈之后取得成績或成就。
首先這人你得熟,平時有交集,了解其奮斗歷程最好;其次這人不能太天賦異稟,否則勵志不到自己;最后他取得成績和成就不能離自己太遠,要在自己“可追趕”范圍內。
這種機會多嗎?可以說很少,成績和成就的意思是戰勝和對比掉了大多數人。你身邊有了這些少數人,才有“感知”的條件,這個正向影響才算是有效。
那些看見了誰誰升職,聽說了哪個老同學開的公司經營的不錯,這都不算,沒有“感知”的得知,挺多就是一句:哇,好屌好牛逼哇的感嘆,然后接著刷抖音和追劇,無動于衷。
場景2,接受了領導的“雞湯”和“談心”。
這個場景很常見,但真正從這個場景中得到“正向影響”的并不多。我們會無意識的把自己和領導劃成兩個陣營,甚至對立面,自帶防御系統和抗拒,被領導一輪苦口婆心之后往往嗤之以鼻,得出“我又不是傻X,還跟我洗腦”的想法,或者夸一句“領導口才真棒呢(我說不過你)”,然后不了了之。
愿意跟你苦口婆心的領導+自己積極接受的心態,兩者缺一不可。我們大多數時候錯過了這個受到“正向影響”的機會。
其實領導一般是不會跟你灌雞湯的,現在已經是一個全體社會都對雞湯反感的年代了,你反感,他也反感。
場景3,實踐和運用了一篇旁征博引之后征服你的文章或者培訓。
知乎,豆瓣,簡書,朋友圈,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年代,文章隨處可見,真正打動你的估計不多;
部門和公司組織各種周度月度培訓和會議不少,認真參與和思考的并不多。
這個場景看似頻繁但效果甚微,因為這是一個渴求速成法、干貨,勝過知識的年代,一個渴求成長和學習,卻懶于思考的年代。
遇上好的“內容”并且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同學,基本都成了場景1中的“少數人”。
正面場景大概列舉如上,除了場景3可以算作可控場景(自己可以制造),其他兩個不是想遇就能遇得到,所以我們受到正面影響的機會少之又少。
讀到此處,建議你停下,想想你生活中還有哪些“正面影響”的場景,列出來,主動出擊,主動感受,找到更多的“朱”,讓自己更加的“赤”。
相反,生活中的“負面影響”比比皆是,畢竟事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每個人都好像更愿意說自己的委屈,難受和不順,卻很少聽見有人主動說自己如何努力,如何幸福。負負不會得正,只會讓自己更黑。
白天和同事的中餐時間,多多少少是一場吐槽(抱怨)大會;晚上那個無boss 的小群,經常成了同仇敵愾的小平臺。
?一起吐槽“不公”和抱怨工作,好像成了在職場交友的一個前提,一種“無吐槽,不兄弟,無抱怨,不姐妹”的感覺。
慢慢的,本來優秀和躊躇滿志的人,被“平均”掉,平庸化,在時間的流逝里原地踏步,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諸葛亮的家書也許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甚至最后會形成一種"大家都這樣,我如果做好一點,積極一點,會和大家格格不入”的畸形認知,想想也是,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只會跟老師和家長表態和決心,我一定會好好學習,我要考到多少分多少名,但跟自己的同學卻很少提之;
我們在工作后,好像也只會跟老板或主管表示自己會好好工作,想晉升,跟同事卻很少提之; ?所以,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好像那個二八原則又形影不離的出現了。
有個詞和有本書,叫《烏合之眾》,從古至今,越精英越高級的團體,人數越少;跟大多數人一起抱怨取暖,最后就會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智慧和正確的決策都是少數人在一起做出來的,所以才會有高處不勝寒,才會有鄧超經常唱的那句“無敵是多么寂寞”。
大多數人在干的事,不一定是正確的;放下一些面子和顧慮,做正確的事情才是對的。
也許我們在某種參照面下 永遠都是大多數,但我們需要過程是正確和幸福的。
找到“進步”的場景,逃離烏合之眾,祝我們幸福!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