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微信通訊錄,發(fā)現(xiàn)好友數(shù)量已經(jīng)破了千,大多數(shù)人沒有備注,自己也記不得跟對方是怎么認識的了。
大致瀏覽了一下這些人的朋友圈,看完以后更加疑惑起來,我們到底是怎么成為好友的啊?有沒有見過面呢?
可能是去店里做頭發(fā),理發(fā)師會變著法兒的要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實在拗不過,于是就讓他掃了二維碼。
也許是走在街上突然被人攔下來,沒等自己反應過來,對方就拿出了名片,客氣的問道能不能加一下微信好友,一時間想要迫樂于助人,接受了請求,順便幫他完成了公司布置的業(yè)務量。
或者跟朋友一起約下午茶,陪她一起過來的小姐妹跟自己交談甚歡,分開的時候依依不舍,一拍即合就把彼此拖進了各自的好友列表中。
熱心腸,不懂拒絕,覺得多加一個人也無妨,慢慢地朋友圈里充斥著來自各行各業(yè)的人。但跟他們的關系,也僅僅限于平日的互相點贊了。
即使是收到對方的消息,也是恰巧趕上了節(jié)假日,他的群發(fā)祝福剛好選中了自己。
我們躲在屏幕里互相看著對方,心知肚明彼此不會再有見面的機會,過著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圈子再無交集。
理發(fā)店里的那個小哥表面上是想要跟顧客保持聯(lián)系,然而自己可能不會去那家店第二次。
街上聲稱正在創(chuàng)業(yè)需要支持的,其實是每天都在刷屏的微商。
那個朋友帶來的小姐妹,嘴上說著的日后互幫互助其實是客套,等你真正有求于她了,人家肯定會委婉的拒絕,說這忙自己幫不了。
他們的現(xiàn)狀自己并不關心,發(fā)的動態(tài)沒營養(yǎng),無價值。為了自己的世界清靜一下,還特意為他們設置了分組,朋友圈選擇的是對其不開放。
這樣的社交除了讓好友的數(shù)量從百變成千,一點兒意義都沒有了。
想起微博上的一個段子:對熟人的態(tài)度就是能微信上講清楚的就不要打電話了。而對那些不熟的人來說,電話里可以解決的事兒那就不要加微信了。
最開始想要加一個為好友是為了一時之需,但過后失去了利用價值,你們只會變成陌生人。
這些無用社交只會讓你的微信變得無限膨脹,直到變成一個自己都不想呆的垃圾場。
社交這件事,看的是質量,并不是數(shù)量。從無用社交里找快感,只能證明你現(xiàn)階段所處的層次并不高。
朋友的公司里有個男同事特別了不起。
在他嘴里就沒有不認識的大人物,他平時特別熱衷于參加各種聚會,張口閉口都是“前天我剛跟某某局長吃了個飯,今天我要去見某某廳長”。
最讓人覺得厲害的是,他手機里有公司所有同事的聯(lián)系方式,不管哪個部門,不論男女老少,全部都是他好友。
為此他還很洋洋得意,經(jīng)常跟身邊的人說:“那誰跟我特別熟,你們要找他有事就提前跟我說”。
平時聽完這話大家也都不吭聲,但心里想的一定是,我找他跟你有毛關系啊?你是他家屬還是他愛人?我的事兒怎么還輪得著你插手了?
朋友說,記得有一次他提到自己認識一個很厲害的CEO,想要拉他一起去創(chuàng)業(yè),但這事兒過了很久也沒動靜。
他還是做著自己的小白領,拿著一個月三千塊錢的工資,依然頻繁出入各種高端場所,跟那些看起來對他有用的人合影留念,留下聯(lián)系方式。
讓他的同事們大跌眼鏡的是,有一天,他竟然會向自己部門的小姑娘借錢用。
小姑娘壓根不知他什么脾性,也不敢立馬答應,就在公司里問了一圈,這錢借嗎?
朋友說,你跟他熟就借,不熟就算了。
小姑娘想了一下,這錢還是不借了,人家認識那么多有錢有勢的人呢,怎么都輪不到自己表現(xiàn)。再說,自己跟他壓根沒聊幾句話,稱不上是朋友。
姑娘沒把錢給他,他背地里說人家不仗義。
后來,他輾轉找了其他人借,結局都是空手而歸。最后這男生被逼無奈發(fā)了個朋友圈:誰能借我兩千塊,發(fā)工資還,急求。
平日里這男生自詡著人脈寬,吹噓著自己有多牛,沉浸在虛擬社交中自得其樂,等真正到了需要別人拔刀相助的時候,卻沒人愿意理睬他。
他以后肯定不會再吹噓著自己人脈寬,圈子廣了吧。
自以為認識的人多了,就能有一些捷徑可以走。但商場如戰(zhàn)場,真正的人脈是建立在對等的利益之上的。
你能給別人提供的越多,別人在你需要的時候,也會挺身而出。
你沒有實力,沒有資源,沒有讓別人圍著自己轉的能力,就不要去擠一個跟自己這個階層不匹配的圈子。
就算一時僥幸擠了進去,待得時間久了,自己都會覺得格格不入,遲早會再退出來的。
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就會進入一個什么樣的圈子。
你處在哪一個層次,就只能和哪個層次的人有所交往。
你平庸碌碌無為,那注定不能跟社會精英并肩而立。你們兩個人壓根不在一個平行線上,他的世界你想擠也擠不進去,除非你變得足夠強大和優(yōu)秀。
認識一個做獨立策劃的朋友,剛畢業(yè)那會兒,很多大的公司覺得她的資歷不夠,將她拒之門外。
而后幾年里,她也是默默無聞。直到她幫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組織策劃了一次線下的活動,效果反響熱烈,陸陸續(xù)續(xù)有公司來主動聯(lián)系她,跟她建立了合作關系。
她在圈內(nèi)逐漸嶄露頭角后便辭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自己開始單干,時間久了,在廣告業(yè)也有了很好的聲譽,名利雙收。
平時的生活里,她跟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來往,也見過她在圈里曬過照片,有的人與她相交甚好,還經(jīng)常約到家里吃飯。
她靠自己的能力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吸引了和自己磁場相似的人。
他們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幫得上對方的忙,能為彼此解疑答惑,維持著需要與被需要的關系。等價交換,不會看低彼此,也沒有蔑視對方。
你是什么段位,你的朋友就是什么段位。
那些為了合群而社交,通過酒桌和歌廳來尋找存在感的人,最終都會變得碌碌無為,淪落為等閑之輩。
無用的社交不會讓你變得卓越非凡,費盡心思出入高級餐廳,擠進上流社會,其實只是在浪費時間跟金錢。
你也不能靠一些很牛逼的人來走向巔峰,因為他們只會為那些出色的人而撥刀相助。
只有優(yōu)秀的人才能得到有效的社交。
讓自己變得強大,豐富自己的閱歷,等你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之后,你的社交才稱得上是真正有價值的社交。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