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我們學習、工作的最好的老師,能夠時刻為我們鉆研某個領域保持鉆研精神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人生一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并在該領域保持鉆研不斷精進,實為人生一大幸事。
現代社會的發展,行業相互協作程度越來越高,行業領域分工越來越細致,即使是當今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也不可能為國民提供所有的消費品。因此,在當今社會,作為個體來說,也不可能精通多個領域。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越來越被家長們所重視,每到假期各種各樣的學生培訓班門庭若市,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報了多個培訓班,除了學校所列學科外,還包括美術、跆拳道、禮儀等等。但從現在的80、90后來看,大多數的培訓是不過是在做無用功,很多所謂的興趣不過是圖新鮮的三分鐘熱度而已。人還是一種有惰性的動物,如果不是外部條件的逼迫,我們大多數人是不愿意主動改變的。縱觀人類的很多發明創造,應該和這個習性有關吧。因為不想走路,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車;不想洗衣,發明了洗衣機等等;而身處科技發達的今天,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應用。我們首次可以擁有了可復制的“田螺姑娘”—人工智能機器人,我們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遠程操控智能家電等等。當然,無論是大到社會、行業,小到個人,當發展進入一個瓶頸的時候,我們都會面臨共同的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做得更好。
這里,按照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論,我們會接觸到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形象地說,就是用三個直徑不等的同心圓圈來打比方,最里面一圈,“舒適區”,對于個人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于舒適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作為理想的個體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始終處于不斷擴大的“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三個區域范圍并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隨著個人學習、工作的狀態不斷變化的。 一段時間后,“學習區”會慢慢變為“舒適區”, “舒適區”越變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區” 也會相應變成“學習區”。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當把青蛙扔向煮沸的開水時,它會在面臨絕境時使出渾身力量跳出來,但當把一只青蛙放入溫水中而后不斷升溫,待青蛙察覺到這種危險的時候,由于已經適應了舒適的環境,它就已經沒有力量從水中跳出來而丟掉了性命。多年前的一個段子,說的是年輕人找工作的理想: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反映的是,我們都想找一份輕松不那么辛苦而且收入又挺高的工作。有很多人為了找到一份清閑的工作而擠破了頭,這也造成了某些年輕人在一個相對安逸的環境過早地磨掉了應有的朝氣,過著仿佛是遲暮年年的老人生活。在這個創新改革的年代,結果很可能和溫水中的那只青蛙差不多。
既然三個區域的范圍并不是一層不變的,那么,要活出精彩、有趣的人生,我們未來的路就只有一條:逃離舒適區。每個人能力有大小,但我們都應該有活出精彩、有趣人生的期盼。與時俱進、力所能及相信對我們每個追求美好人生的人都是適用的。今天,由于科技的發展,我們能夠以更加低廉的成本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與時俱進,就要求我們對新鮮事物不要盲目抵制甚至視而不見,而是保持一種包容的心態來學習、了解,敢于嘗試,積極發揮對社會有利的一面。正如前面所說,每個人能力有大小,你的“舒適區”也許正是別人的“恐慌區”。力所能及,要求我們不以絕對的標準來刻意要求別人,但要保持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各盡所能將更大范圍的“學習區”變成自己的“學習區”,將更多的“恐慌區”變成自己的“學習區”。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