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世界觀”,“自我觀”是個極少被談及的名詞。自己的“自我觀”到底是怎么樣的?什么樣的“自我觀”才是最科學的,最利于我們自身發展的?這類問題相信大部分人也沒有思考過。然而,世界觀和自我觀其實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自我觀的科學與否,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想要科學地觀世界,觀人生,我們或許需要先科學地觀自己。
我們把三觀掛在嘴邊,卻鮮有人提及“自我觀”。其實,觀世界、觀人生之前,我們更應該觀自己。
“自我觀”指的是我們認識自我的途徑、我們對自己所持的觀點。一直很想寫寫這個話題,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已經影響了我們的過去,正在影響我們的現在,還會影響我們的未來。但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情緒、行為、選擇、社交、自我規劃……無不由此生發而來。
而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獨立的“自我觀”:以自己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而不是別人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
你覺得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其實我們每天都在不同的情境里回答這個問題。在戀愛市場,你是迷人的小妖精還是無人問津的壁花小姐?實現目標的路上,你是一個腳步堅定、持之以恒的人還是搖擺不定、三分鐘熱度?在某個你在意的領域,你是天分過人還是資質平平?
但是,你有沒有認真想過,這些對自己的看法都是來自哪里的?你又為什么這樣看待自己?即,我們的自我概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我概念主要來自三種途徑:他人評價、社會比較、行為觀察。
通過他人評價認識自己,這是我們認識自己最初的方式。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其他方式了解自己,所以只能全盤接受看起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大人們的評價。每個孩子每天都會被關于自己表現的各種信息炮轟,有的是正面的:“你好聰明”“你真乖”“你長得真漂亮”“你是媽媽最愛的小寶貝”,有些是負面的:“你是豬腦子嗎?”“你能不能別給我丟人”“真希望沒生過你這個孩子!”
孩子觀察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判斷自己,這些評價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進而影響他們的性格、他們的行為模式。
當我們長大了,這種情形就停止了嗎?并沒有。很多人賭氣似的,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來勸人勸己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這句豪氣干云的口號確實常常能撩撥出無限自信,但虛妄的自信很快就會被現實打倒在地。
我們當然不需要在意所有人的評價,但生你養你的父母呢?影響學業的大學導師呢?影響職場發展的頂頭上司呢?你心儀已久的對象呢?
心理學家將這些我們在乎或者不得不在乎的人,稱為“重要他人”,你無法忽視他們對你的影響力。
《溝通的藝術》一書還把和我們有關的人分為“協助自我者”和“破壞自我者”。
所謂“協助自我者”,即對方的行事方式能讓你感覺自己是被接納的、有能力的、有價值的、重要的、被欣賞的或者被愛的,會幫助你增加自尊。他們可能是偶遇時自發夸獎你的陌生人,可能是賞識你的老板,也可能是欣賞你的朋友。
所謂“破壞自我者”,即對方的行事方式或多或少地、有意無意地減弱你的自尊。我們有必要疏遠這些有意無意給我們生活蒙上消極陰影的人,他們的存在在消耗我們對生活的信心。比如,嚴苛愛挑刺的上司,有意無意挖苦你的女伴,質疑你能力的同事,甚至教你多年卻記不住你名字的老師。
當正面評價來自“重要他人”時,會格外鼓舞人心,當傷害來自“重要他人”時,會格外傷人。
他人的評價有的是客觀公正、有建設性的,有的又是有失公允,甚至帶有偏見的。全盤接受或全盤否定都不是最好的選擇。一個有獨立“自我觀”的人,既不會否認他人對我們的影響,又對他人評價有所保留。
通過社會比較來認識自己
與狼共舞的狼孩,如果沒有人類社群的作用永遠不會成為人,它只有像野獸一樣模糊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會是單獨背景下發展的,而是在我們周圍人的作用下形成的。我們借著和別人比較來判斷我們是優于還是劣于別人。
你是天資聰穎還是資質平平?你是顏值出眾還是長相平凡?你在哪個社會階層,是成功人士還是loser?我們通過與別人比較,來認識自己。
我們的比較目的,決定我們選擇的參照群體:
當我們想對自己有個準確的評估時,我們會選擇平行比較,即與我們相似的人來比較;
當我們想找到未來努力的方向時,會選擇上行比較,即將自己與那些在特定的特點或能力上比我們出眾的人相比較;
當我們想肯定自我時,我們會選擇下行比較,即和比我們差的人進行比較。
當你想明白了這些,就不容易被“比較”所困。
有獨立“自我觀”的人,既不會因為和優秀的人比較而妄自菲薄,也不會因為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較而驕傲自滿。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走了多遠,也清醒地保持初心繼續前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