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辦公室空無一人,思緒萬千,望著窗外的陽光,疲憊不堪同時又想寫點什么。
28歲,我頹廢迷茫,好高騖遠,知識淺薄,沒有目標對未來也沒有規劃。
整天渾渾噩噩,依靠足球游戲來麻痹自己。經常站在鏡子前看著墮落憔悴的面龐自問,徒有壯志雄心,為何卻活得如此渺小與虛假?
為何在瑣事上浪費那么多精力,為何不能面對真實的自我,卻在誠惶誠恐中怯懦的躲避生活。
我試圖從目標,意志、動機、習慣改變自己,從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解析自己不能自律的根源。
但是所有的努力都無濟于事,每天不斷“自我損耗”,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病態中。
我自認為自己是非常優秀的,將來能成就一番大業。
內心對自由與獨立有著一種本能的追尋,有著自我指引式的心理趨向,有著生生不息的生物學傾向,有著改進生活的精神追求。
不被限制地追求自由、展現自我、實現抱負也是我進步的原動力。
但就是缺少體系和方法,為了徹底改變自我,我閱讀完了70幾本時間管理和自我成長的書籍,但依然焦慮迷茫,工作效率低下。
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意志消沉,標準一再降低,豪情壯志被各種干擾因素挫敗,還給自己找了一大堆借口去坦然接受。
經過兩年的痛苦不堪,我漸漸明白時間管理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會遵循兩個永恒不變的主題:掙扎與進步。
前者永遠不會消失,如若消失,后者也會跟著陪葬。告誡自己,騰哥切不可讓追求安逸舒適的本能左右了你未來的命運。
一.逼自己閱讀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30歲之前我總是為了生存在迎合他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人脈資源,觥籌交錯間逐漸迷失自我。
當一個人變得足夠成熟明智的時候,就會有所感悟,“自我有價值時,資源自然就會來找你。”
我做了一個決定,從關閉朋友圈開始,最開始的時候非常的不適,以為和全世界失去了“聯系”,關閉了又打開,后來經過“刻意練習”之后才擺脫對朋友圈的依賴。
目前我已經關閉朋友圈三年的時間,用以前刷朋友圈的時間系統的輸入輸出,知識和認知層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上了無數節時間管理的課程,越來越深刻地理解到,“人不逼自己,會一直停留在舒適圈”。
造成最大約束的不是別人,而是毫無警戒的自己。
我們自己那些錯誤的想法和壞習慣剝奪了生命的活力,也毀掉了我們向上的動力。
不管何時,只要你打算限制自己,約束自我行為的時候,會特別的痛苦。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