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網友說過一件很有趣的事:如果是一個人去吃海底撈,服務生會在孤獨食客的對面放一只小熊娃娃來陪伴他。
說這事有趣,源于海底撈提供的個性服務,但這引發了一個問題:一個人吃飯,真的就孤獨嗎?一個人獨處時,就一定需要有人陪伴嗎?
當你看過書籍《孤獨:回歸自我》之后,你給出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因為孤獨,讓你的人生豐富而充實。
1孤獨是最好的增值期
作家李尚龍有一個朋友,是一個程序員。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朋友去年辭職,一年沒有找工作。
因為擔心他的狀態,李尚龍吃飯的時候就會關心的問:“你什么時候找工作阿?”
朋友笑著說:“不著急”。
“為什么不著急阿?”
朋友接著說:“我還有點存款,夠扛一年。”
“那也不能這么作死吧,花完了呢,至少應該先找個工作干著唄?”
朋友搖搖頭說:“真不著急,試問,人生有多少時間可以這樣什么事情也不做呢?”
聽完,李尚龍也就沒再說什么。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大家也鮮少聯系。
一年后,李尚龍才發現,朋友用這一年的時間考了駕照,健身減肥了20斤,讀了100多本書,還自考了注冊會計師,并借此成功轉了行。
當朋友走進一家會計事務所時,他才告訴李尚龍,這一年為什么很少能看到他。
因為,他在這一年的寂寞時光里,平靜努力著,終于,他成功轉型,變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夏目友人帳》有一句臺詞:“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于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的游戲。”
不要因為孤獨而耐不住寂寞,因為這是你人生中最好的增值期。
2孤獨能激發你的創造力
叔本華說過: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換言之,人在孤獨的狀態里,才能進行真正的創造。
因為,創造需要時間的消耗,注意力的集中,技能的修煉,而這些只有獨處時才能做到。
丹尼爾•J•西蒙斯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看不見的大猩猩”。
他要求六個受試者,三人穿黑衣服,三人穿白衣服,然后互相傳球。
一邊傳,一邊計算白隊的傳球次數。
活動開始后,隊員們開始傳球和報數。
就在這時,一個打扮成大猩猩的人,走過他們中間,并停留了幾秒,甚至拍了拍胸脯。
但是,活動結束后,沒有一個人注意到他。
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無意視盲”。
即當人們把自己全部的視覺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或物體時,他們會忽略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盡管有時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是很明顯的。
可見,當一個人的注意力被肆意瓜分后,他的平庸也就開始了。
縱觀歷史,你就會發現許多偉人都是在極端孤獨中創造了傳世之作。
左丘失明后寫下《國語》;
沃爾特•雷利爵士被關在倫敦塔等待死刑時寫出了《世界史》;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苦役營里構思了3篇故事,兩部小說;
羅馬哲學家波伊提烏斯,在監禁中寫下了名垂千古的巨著《哲學的慰藉》;
……
想要擺脫平庸無趣,你要學會享受獨處的時光。
這正如精讀君此前在《成長詞典》詞條《159:孤獨》里提到的:一個人越優秀,就越孤獨。
3孤獨讓你找到真實的自我
很多人都知道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對佛教有所研究,因此他喜歡禪修冥想。
喬布斯在蘋果期間,無論是創立蘋果之后,還是再度回到蘋果重掌大權,他都經常禪修冥想。
喬布斯廣為流傳的一張圖片就是他在地板上打坐思考問題。房間很空,并不像一個家,卻是他獨自相處的空間。
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那場著名演講中,喬布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們說出了他始終堅信的觀點——要跟隨你的內心。
“如果你坐下來觀察,就發覺你內心的不安,如果你試圖去平復,恐怕會變得更糟,但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安靜下來,那個時候就能聽到更微小的東西——當你的直覺開始發芽,你開始對當下很多的事情會更清楚。
你的心靈變慢下來了,你感知到思維有一個巨大的擴展。你能看到比你以前多得多的東西。”
一個人的獨處,讓你向內挖掘到深處,找到最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家安東尼•斯托爾說過:過度陷入人際關系,反而會讓我們與自我日漸產生隔膜。
可以這么說,如果想和更好的自己建立連接,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孤獨。
叔本華也曾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找到最真實的自我,從享受獨處開始。
4結語
奧普拉曾說過:“所有那些獨處的時光,決定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
愿我們都能耐住寂寞,在一個人的光陰里,揚帆起航。
共勉。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