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女為悅己者容是個比喻。就句子的本意來說,也不是簡簡單單地為了讓你看著舒服。”
“悅己者”含義豐富,概括起來可以包括:喜歡、欣賞自己,也讓自己感到高興的人;自己喜歡、欣賞、看到就喜悅的人;為了取悅自己這三重意思??偠灾?strong>女性裝扮是為了讓自己開心,或者回報給予自己開心的人,而非為了讓喜歡的人看著舒服,更不是為了讓人喜歡。
因為,悅人不如悅己嘛。
01.
可惜這句話被許多人曲解。
平時看到不少文章,強調妝容精致的女性如何如何,仿佛女性如果妝容不精致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事業上無法精進,離幸福十萬八千里。簡直是一派胡言,完全鬼扯?;瘖y不化妝是個人習慣。尤其在當代,更不是一個硬性要求。
舍得每天花半個小時化妝、再花半個小時卸妝的人,自然要壓縮在其他方面的時間。每個人的時間安排重點不同,在一些方面投入多,在另一些方面必然投入少。畢淑敏早年有篇名為《素面朝天》的散文寫到“素面朝天并不是美麗女人的專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化妝亦然。
無論男性女性,成年人都應該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穿戴整潔。服裝的款式、質地、價格各取所需,干凈、適合場合即可。
比如去參加喪事,通常全身著黑色;參加喜事,應該穿喜慶的顏色。這是對主家基本的禮貌,也表示出客人的心情。劉鑫去見江歌的媽媽穿粉色褲子,遭網友怒斥。有人為劉鑫喊冤,說她毫無惡意的。如果那些喊冤的人不是為了博眼球,就是自己缺乏起碼的教養,不懂得如何體諒他人的心情。
有些職業因為工作需要,有不同的講究。有位女友是上市公司的CEO。她在工作場合就必須要穿一定檔次的名牌,因為代表的是公司形象,而且她說,公司給的高額年薪中也包括了置裝費。除此之外,確乎沒有必要為了他人而裝扮。
02.
有人說,這是個看臉的年代。聽著沒錯,但仔細思辨,比較片面。
許多果粉為了蘋果系列設計的素簡而下單,可倘若設備本身不好用,人們還會去買嗎?選電子設備在意設計,恐怕更在意產品功能和性價比。
然而,有些人沒有想通這一層,陷入了對“看臉”的執著。比如,企業面試時,有的面試官對于容貌非常重視,不漂亮的不錄用。
其實,我倒認為,不被錄用是幸運的,內心通透的應試者就不應該選擇這樣的企業。
因為相貌不同于產品設計。產品設計更類似于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靠打磨提高的。但是相貌是天生的,本來不應該成為一個被選擇的條件。如果為了滿足面試官對容貌的變態要求去裝扮,就是掉入了無底洞。企業不注重能力、素質,而強調容貌,說明企業文化有問題。也許不少公司如此,但并不代表是正確的。
同樣的道理,在擇偶時,一味追求對方顏值,或者一味去迎合對方對顏值的追求,都很難有好結果。紅顏易逝,美人易老,再好的佳人也有衰老的一天。把情誼建立在容貌上,本身就是一件荒唐的事情。
拼顏值之外,還有人拼包包、拼鞋,似乎這兩樣服飾代表了某種“身份”。無論薪水高低,攢錢買包成了一些人的人生目標。從國內買到海外,世界頂級名牌仿佛成了國人的專屬品,以至于地球各個角落的奢侈品店里,一定有會說中文的導購,基本都能刷銀聯卡。買不起正品的就買高仿。選擇的標準不在意自己的喜好,而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但求最時尚。
03.
為了滿足別人對自己的好感而奮力裝扮自己,是件勉強而無止境的事情;為了符合某些標簽,拼命去趕潮流,也是在做無用功。
社會上流行喝普洱,便不惜重金搶購,根本分不清是陳茶還是老茶,甚至還以為發的霉斑是“金花”。過兩年流行金駿眉了,又一窩蜂去搶,連金駿眉是紅茶還是綠茶可能都搞不懂。茶樓里喝一杯高價茶,馬上覺得自己飄飄欲仙,氣場不同,其實不知道喝得是什么。
這樣的場面在吃野味的餐桌上也很常見。一群人涌到某個其貌不揚的小館子里,首先以能找到違法吃的渠道為榮,接著為能付得起違法吃的錢為榮。野味上來,一筷子還沒下肚,馬上假裝滋補見了奇效,唯恐被別人質疑自己功能障礙。吃絕了一種動物去吃另一種,仿佛所有能吃到嘴的野生動物都能讓他們寶刀不老,延年益壽。真正是無知無畏得可憐!
一些“務實”的人可能看不上這些“不著調”的事情,但他們會跟著其他的風瘋跑,怕被落下。別人搶房子了,他們也搶。別人開豪車了,他們也開。別人生二胎了,他們也生。別人趕著去買什么“高回報、無風險”的私募投資了,他們也買。完全不考慮自身的具體情況,結果不堪重負。
更毀人于無形的是觀念上的跟風。幾十年前迷信打雞血、喝紅茶菌能包治百病,如今倒行逆施的女德班在一些地區流行、年輕人魯莽地砸日系車、穿著某寶淘來的“漢服”抗議圣誕節,一場場鬧劇此起彼伏。人云亦云的苦頭我們沒少吃。
04.
雀巢咖啡今年拍的《一生認識八萬人》的廣告片別有意味:
偌大的體育場中站滿了人。男主緊張、興奮地入場??粗苊苈槁榈?、他曾認識的人們,他說了第一個指令,“不記得我的名字的人請坐下”。不少人落座。他說,“不知道我上學時的綽號是公主的人請坐下。”更多的人坐下來去了。
他說,“不知道是誰離我而去的人請坐下。”只有為數不多的人留下來,有一位女士羞澀地理理頭發,也許當年讓男主傷心的人正是她。男主問,“沒見過我哭的人請坐下。”全場剩下的寥寥無幾。他又問,“最后我們斷了聯系的請坐下。”那幾個站著的人也坐下去了,觀眾席上的燈都熄滅了。
這雖然是一個廣告,卻反映出現實的蒼涼——沒有人能從頭到尾陪伴我們走一生,無論我們經歷過多少繁華熱鬧,人終究是一個人來一個人去。既然如此,為什么要去追逐別人的愿望、滿足別人的喜好、努力達到別人的標準呢?為什么要混在一大群陌生人中被裹挾狂奔?
一百多年前,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指出:“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也就是說,“個人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因此,當我們生怕被落下去隨大流時,降低的是自己的判斷力、思考能力。大眾都做的不見得就是對的,隨大流往往是不安全的。
05.
喪失自我判斷的終極表現之一是凡事為了別人的評論而做,說白了就是不會判斷、不會拒絕。怕丟面子、怕議論、怕別人說不好聽的,以他人的愿望來決定自己的決定。最常見的,結婚是被催的,生娃是被逼的。對結婚對象的選擇不是以自己的情感為重,而是以家人認為、爸爸媽媽看中的好作為標準。
另一個終極表現是沒有自我規劃,不知道自己想過什么樣的人生。比如大學生填報志愿時,很多是家長的選擇。這一點深具中國特色。據說,雅思口語考試中,無論說得多好、多流利,有一類答案肯定是低分——考官問,喜歡你的專業嗎?考生說,不喜歡,那是我媽給我選的。
沒有從自己本心出發做過抉擇,和為了別人的目光去化妝出來一張臉、為了別人的看法去傾囊買名牌及名目眾多的跟風一樣,是盲從。
不想盲從,則要在“悅己”的信心下,做出選擇。以自己為核心,增強思辨性,學會體察自己的情緒、心情、喜好、愿望,逐漸奠定自己的理想,明確自己的邊界和權利,切實有勇氣把自己的舵掌好。
有了這份自信心,便有了應對外界的勇氣。世界仍然千變萬化,挫折遭遇依舊在那里,但悅己的人會少一些糾結、迷茫、膽怯,多一些機會和感受生活美好的心境。
生命終究只是一場旅程。獨來獨往的旅行中,除了我們自己,還有誰更重要?
作者: 辛上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