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春天如期而至。
微博上又開始刷起來早年的一個梗:你年前說年后再說的事情,請問開始做了嗎?
現在春天都快過完了。
如果在朋友聚會上,拋出上面的問題之后,大家不約而同地笑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感嘆幾句時光飛快話題就結束了。心照不宣。
空氣中有一個聽不見的聲音,大概意思是說,生活不用上綱上線,再等等吧,又不著急。
然后各自回家。也許躺在沙發上發呆的時候,又想到這個問題,笑不出來了。
明明不是下定決心不再重復以前的日子了嗎?
嚴肅地回顧和展望,說好的年后再做的事情,有些開始了,有些忘記了,有些,可能放到明年年后再做吧。
捋一下。
一般有外界約束的,都按時間完成。
比如口袋再羞澀,也會補交了物業費,還清信用卡;比如按合同要完成的項目,就算再不情愿也會按步驟實施;比如要完成的課程上的任務,有教學計劃和課程督促;再比如信誓旦旦的在女神面前定下的目標,夏天之前減肥多少斤。
自我約束的,可以被各種各樣的事情耽誤,擱置了。
比如說給自己聽聽的減肥計劃,春天減肥不成功夏天就悲劇了;比如計劃年后開始復習五月份的執業資格證考試;比如想過很多次學習游泳或者開始戒掉香煙……很多去年以為這個春天可以有的改變,只不過是存在自己腦海里的想象,沒有了下文。
“因為很忙,事情也有輕重緩急嘛。”
“今年不是還有時間嗎?”
不爭的事實是,今年還是跟去年一樣,疲于應對各種“不做就沒有辦法交代”的事情,沒有懸念。在夜深人靜躺下來的時候,假裝忘記了年前的設想:今年會是與眾不同的一年。
春天快過去了,設想還是一個設想。說好的改頭換面升職加薪,說好的提升自我讓人刮目相看,說好的努力奮斗趕上別人的腳步,都只是一個幻影。如期而至的,除了春天,別的都被無限延期。
這樣下去,明年豈不是還是眼前的狀態?細思極恐。
為什么會這樣?
設定的目標太高
不想再重復以前的額日子,給自己說好的年后開始的事情,是不是太多了,又太難?
稀里糊涂一年完了,想改變,一著急就會給自己設定很多目標。
我們每天接觸到太多的信息,經常會高估自己想要改變的決心和執行力。要在工作上有突破性的進展,投資收益要達到多少,跟戀人更好的相處,游泳要達到專業水準,要減肥到高中時候的體重,要戒煙,要控制自己的脾氣……
這些是在不同方面,理論上說是可以同時進行的。這些在腦海里揉到一起,雜亂了。沒有聚焦點,不知道開始哪一個,索性都先放著吧。
在某個心情好的時候,可能會找到一個稍微堅定的目標開始實現。
“年后開始,每天跑步十公里。”年后,一個愜意的午后,想起來跑步這件事。第一次跑了兩公里就堅持不下去了。第二次還是如此。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目標設定高一點沒有錯,這樣才可能有更快的加速度。如美國詩人朗費羅所說,如果你想射中靶心,就必須瞄得稍微高一點。
但是過高的目標,會直接脫靶。目標就變得毫無意義。
適當的目標可以在自己的內心和行動中搭建一座橋梁。太低了容易懈怠,沒有去實現的欲望;太高了容易焦躁,沒有嘗試的熱情。
所以改變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給自己規劃的新的藍圖,基于現實的基礎稍微拔高一點點。
自律比他律更難
到現在還沒有開始的“約定”,多數是即使不做也不會對生活有“害”的事情。工作上的按部就班,女朋友要求減肥成功才結婚,這樣就好像是我們的主食一樣,少了會餓死。但是暫時不吃肉,大部分人還是可以忍受的。看著別人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咽下口水,該做什么做什么。
顯然,沒有約束的改變,比由外部約束的改變難得多。我們生活的好好的,逼自己一把變得不是那么有必要。隨便一個理由都可以讓自己心安理得地放松。所以放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把生命想象為一個旅程,你背著背包前進,忽然初心了一堵墻阻擋了你的去路,你除了放棄之外,還可以把背包扔到墻的另一側,然后想辦法過去。
1897年,愛迪生在很多面臨很多問題時宣布他將在年底公開展示新發明,電燈,那一年最后一天他成功了。
沒有退路,會增加動力。給自己的目標實現,增加一些約束條件。比如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大聲說出來,比如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監督。依賴自律的同時,增加一些別的約束。
只有設想,沒有設限
在年前給自己約定年后之事的時候,并沒有給自己設限。于是一直拖著,“等等再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后一年一年又一年,實在來不及了,也沒有辦法了。
最好的計劃,不是給自己設定什么時候,而是設定一個deadline.然后按這個deadline來倒推,得出現在該做什么。
《老友記》有一集瑞秋過三十歲生日,那天她和帥氣的小男朋友分手了。瑞秋坐在臺階上:要作為一個祖母,必須結婚有孩子。想有三個孩子,應該在35歲以前生第一個。34歲時需要懷孕。想在懷孕之前至少結婚一年,到33歲再結婚就好。需要一年半來籌備婚禮,希望能認識這個人一年至一年半,再訂婚。這表示必須在30歲時認識這個人……
這樣推算過來,如果對最終的目標足夠堅定,就會有足夠的動力辨別出眼前的阻力,開始有實質性的行動。這也是我喜歡的一種做計劃的方式。把看未來的鏡頭拉長,對準自己想要的結果,然后放大,就會少一點惰性。
不舍得跳出“舒適圈”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舒適圈,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里,在圈內游資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松、很自在。
我們近乎重復的日常,就是“舒適圈”里,熟悉的場所,熟悉的人群中,熟悉的認知和工作流程,就會感覺到很安全,也變得松懈。
我們習慣這種被動狀態,重復性的工作,持續性的精神疲憊,沒有安全感的事情不去碰。
但是要想許自己一個更好的未來,必須舍得讓自己跳出舒適圈。一旦把更多的挑戰納入舒適圈,養成習慣就變得輕松簡單。
開始跑步并且堅持看上去很難吧?對于養成跑步習慣的人,幾天不跑步才會覺得不舒服。
六點起床簡直要了命一樣是吧?對于習慣早起的人,六點自然醒,是自然而然的事。
相信習慣成自然。但是養成習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就需要先開始,一點一點給自己約束力。
有加速度的時候,比較費力。記得我們遲早能加速到一個勻速狀態,靠慣性向前就可以了。然后再開始另外一個加速度,再一個……日子不斷更新的感覺,棒極了。
生活沒有答案,但是可以有方法,很多很多的方法。今天先探討到這里,十一點了。我年前說好年后開始十一點睡覺的……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