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渦陽縣城西街道潘寨社區孫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棚里,黃瓜掛在藤下,辣椒綴在葉間,菠菜、西蘭花和芹菜綠得可人。五六名收菜工人正在棚內忙著收割、捆菜。這些大棚不僅讓村里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夢想,也讓市民享用到了生態農業帶來的綠色產品。
百余個蔬菜大棚純利潤過百萬元
孫成洪就是孫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掌管著100多個大棚300余畝的菜園。記者來到他的蔬菜大棚種植基地時,他正忙著聯系銷售和運輸事宜,他的妻子正在棚里與工人一起忙搶收。
合作社種植的大部分為反季節蔬菜,主攻西葫蘆、西紅柿、茄子、辣椒、苦瓜、黃瓜6大品種。當前進入收獲季節的是菠菜、芹菜和西蘭花。孫成洪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他的蔬菜銷售額已經超過了1100萬元,純利潤約110萬元。
而就在5年前,孫成洪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2011年,回家過年的孫成洪在置辦年貨時發現,反季節蔬菜價格出奇的貴。看準這個市場后,當年他便在村里承包了60畝地。受資金限制,他只建了兩個陽光棚,其他全部都是露地蔬菜。
“沒有任何經驗和技術,第一年的經營情況并不好,即便如此,但并未折本,還小賺了一筆,比起在外打工強多了。”孫成洪說,這也增加了他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的信心。
后來,孫成洪多次向農技專家請教,并跑到河南商丘、江蘇徐州等地考察,學習別人的種植技術。2013年,孫成洪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又建立了家庭農場,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品種也在逐年增加。
為大棚蔬菜貼上“生態環保”標簽
記者注意到,蔬菜大棚中均安裝了一些網狀設備和燈具,孫成洪說,那是防蟲網和殺蟲燈,是用來殺蟲的。除此之外,每個棚里還放置有許多粘蟲板,無論什么樣的害蟲,只要碰上這些東西,必死無疑。
防蟲工具設置就是孫成洪采取的物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之一。孫成洪告訴記者,他的蔬菜大棚自上規模經營以來,一直堅持生態環保理念,力求為市民提供純綠色天然有機蔬菜。為此,他還專門高薪從山東壽光聘請了一名技術專家助陣指導。
“蔬菜最怕病蟲害,一旦遇上這些,農戶一般都用農藥解決,而我的方法卻有很多種,但都跟農藥無關。”孫成洪說,除了設備殺蟲外,高溫殺蟲也是夏季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采用“悶棚”方式,讓棚內溫度達到七八十度左右,這種情況下,蟲和各種病菌都能被殺死。
為了讓蔬菜更“綠色”,孫成洪不惜投入,添置肥水一體化設備,為蔬菜施有機肥。這種方法不但能讓土地節肥、保濕,種出來的蔬菜也更鮮美。
如今,孫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已被評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安徽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而孫成洪種植的6種蔬菜也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也正是因為這個標簽,他的蔬菜才被更多人認可,銷售一路走紅。
貧困戶來打工年收入不低于一萬五
在與工人們聊天時記者得知,在大棚里割菜、捆菜的大都是村里貧困家庭中的閑散勞動力。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有活就干,沒活就閑著,勞動強度并不大,但他們每年的工錢收入卻都超過了1.5萬元。
“只要是來蔬菜大棚做工的貧困戶,我們一律優先錄用;想發展大棚種植的貧困戶,合作社每年會免費提供3萬元左右的菜苗,后期的技術指導、聯系銷售等環節,也由合作社‘買單’。”孫成洪如是說。
原來,2014年,渦陽縣扶貧辦投入財政扶貧資金近10萬元支持孫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并把該社確立為扶貧開發示范基地,吸納貧困戶參與經營,采取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四統一”的管理模式,拓寬貧困戶的增收渠道。
“致富不忘扶貧,我們合作社有責任去幫助更多的貧困戶脫貧。”孫成洪說,合作社先后采取了吸納貧困群眾就業和基地+貧困戶發展等方式,目前已解決貧困群眾就業200余人,對接貧困戶20多戶,帶動蔬菜種植大戶5戶。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