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巴菲特,牛人也。
網上有文章說,每年,巴菲特都要去大學,和大學生們嗨皮。學生們逮到他,就會問許多奇怪的問題,比如說,有一次有個學生問他:老巴,您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人品是什么?
這個……巴菲特說:人品這事咱不懂,要不咱們玩個游戲吧。
這個游戲叫:買賣人口!
買下你同學的10%。
現在,你可以買下你一個同學的10%,他的10%就歸你了,一直到他生命結束,這10%的收益,都屬于你。
你會買下哪個同學的10%?
我買……學生們頓時亢奮起來,紛紛在自已的同學中,摸摸捏捏,挑挑選選。最后購買的結果——如你所知,不是家里有最有錢的,不是長得最漂亮的,不是考試分數最高的,不是打架最兇的,而是為人沉靜穩重,感覺上最有安全感、也最可能有大發展的那個。
然后巴菲特說:現在,你們又有一次機會,讓你賣掉某個同學10%的股份,你會賣掉哪個同學?
賣掉同學……感覺這個段子,有點離奇,巴菲特好象不太可能出這種賣掉同學的怪題。
但這個題目的設計,是有價值的。我們繼續考慮,賣掉哪個同學的10%?
你猜也猜得到,你要賣掉的那個同學,肯定不是家里最貧寒的,也不是長得最丑的,不一定是成績最差的,也未必是和你打過架的。但肯定,是大家都不喜歡的。
于是你就知道了,考試分數不重要,相貌美丑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否具有讓大家信任的能力。
還是要看人品。
02
大家最喜歡的,是方法論,有沒有個好辦法,讓自己的能力嗖的一家伙,超過別人對自己的預期?有沒有個好的讀書法子,讓自己刷的一聲,就成為淵博之士學富五車?
大家看重自己的,是能力。
而我們看別人,看的卻是人品。
反過來也一樣,我們總是強調自己的能力,而別人的眼睛,卻盯著我們的人品。
這是為什么呢?
03
有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廣泛的用來改善夫妻——或是團隊關系。
比如說,一對夫妻關系不和睦,天天打成一團。這時候,就可以請心理學家出場了。
心理學家對當事人,進行單獨談話,先問:你是不是感覺很委屈呀?
當然啦,我成天累死累活,忙的狗一樣,而他卻無所事事,閑的豬一樣……當事人就開始了悲憤的控訴。
然后心理學家問:你們家里的家務,是怎樣分工的?
分個屁工呀,差不多都是我做的……當事人更委屈了,滿臉是淚。
那好吧,心理學家說:給你張紙,把你做的家務比例,比如說,你認為自己干了70%的家務,把這個比例寫下來。
心理學家跟夫妻雙方,各自談話,要求各自寫下自己所干家務的比例。
然后把這個比例加起來——不出所料,凡是打成一團,罵個不休,夫妻關系不和睦的家庭,兩者的家務比例之和,都超過了百分之百。
至少有一個人,或是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付出,高估了。
過于高估自己的勞作或付出,這是有些人心里幽怨的由來。
你可能只做了20%的工作,但感覺自己做了70%,心里當然委屈。估計的比實際越高,心里的委屈,就越是強烈。
委屈,當然有怨心——偏偏對方也高估了自己的付出,也是怨氣重重,你想這日子,還能過下去嗎?
幾乎所有的心靈雞湯,所有的勵志文體,都喋喋不休的告訴大家要付出,要無怨無悔的付出。還有什么感恩之心,就是因為大家不愿意付出,所以想忽悠大家感恩了,你感恩,就對付出沒什么抱怨了。
但對于一個高估了自己付出的人來說,這些雞湯勵志,是不管用的。
不管用的原因是,我們不止是意識不到自己高估了付出,還會高估自己的智力。
04
據說,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商,在平均線之上。
這個意思是說,有些人并不聰明的人,果斷的認為自己很聰明,如果誰不承認這一點,他恨你一輩子。
瑞典有個不信邪的心理學家,叫彼得·約翰松,這廝跟人民群眾玩了個偷梁換柱的把戲,把實驗者坑慘了。
約翰松的實驗,是這樣子的,先找來實驗者,坐下,看屏幕上疾速閃過的美女圖片,一次閃過兩張,然后問實驗者:你喜歡哪一個美女?
美女……萌萌噠,都喜歡。
可是實驗要求只選擇一個最喜歡的,所以實驗者們,就會指明其中一張。
然后約翰松把照片推送過來,請實驗者做個解釋:兩個美女都蠻好,為什么偏偏就喜歡這個?為什么?
實驗者就開始解釋:因為那啥……所以那啥……吭哧癟肚的解釋一番。
等實驗者解釋完了,約翰松就嘎嘎的怪笑起來:傻孩子,你中吾計矣,現在給你看的照片,是你不喜歡的那一張!
尼瑪……這樣玩也行?
約翰松說:人類,是這樣一種動物,他們喜歡跟自己唱反調。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