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高校擴招后的第一個大學生就業高峰年,加上非典的影響,大學生普遍遭遇了找工作的困難。教育部的消息表明,截至6月底,仍然有50%的學生尚未落實單位。流火7月,招聘會依然是人滿為患,主力多是求職的大>學生。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的幾所高校,很少聽說有自己出去創業的。一所理科大學的老師說:“大多數的同學都是先就業,我們也支持他們先就業。環境和他們自身的條件更適合先就業。”究竟是什么阻止了當代大學生創業呢?
創業要邁五道坎
專家分析認為,大學生創業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知識限制。創業計劃大賽中,評委發現許多創業者無法把自己的創意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缺少個性化的信息傳遞。對目標市場和競爭對手情況缺乏了解,分析時采用的數據經不起推敲,沒有說服力等等,這些無一不反映出大學生創業知識的缺乏;二是缺乏經驗。大學生有理想與抱負,但“眼高手低”,在創業過程中除了能“紙上談兵”之外,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三是心態問題。學生創業首先要有“風險意識”,要能承受住風險和失敗。還要有責任感,要對公司、員工、投資者負責。務實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須踏實做事;四是創新能力薄弱。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五是資金問題。表現在急于得到資金,給小錢讓大股份,賤賣技術或創意。另外對風險投資不負責任地使用,燒別人的錢圓自己的夢。每一輪融資中的投資者都將影響后續融資的可行性和價值評估。因此,對于尚處早期的創業公司來說,應引入一些真正有實力、能提供增值性服務、與創業者理念統一的投資者,哪怕要暫時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
除了自身的一些條件限制了大學生放開手腳去創業外,社會的大環境也讓大學生創業感到有些艱難。相對于歐美比較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國的創業者肩上的負荷更重。整個社會處于轉型期,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還不完善,律師事務所在轉型改造,會計事務所在進行制度性的建設,融資和金融環境處在調整階段,讓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考慮40多歲的企業家所面臨的問題,很不現實。商場殘酷無情,不會因為你年輕就原諒你所犯的錯誤。多年從事大學生創業孵化工作的丁紅兵這樣認為。
創業教育急需加強。6月18日,國家工商總局出臺了應屆畢業生干個體,一年內免交登記注冊費和相關工商管理費的優惠政策。據悉,上海、山東、遼寧等地也在陸續出臺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創業的配套政策,國家在政策上為大學生創業鋪路。
政策有了,其他的也要跟上。國內第一本大學生創業專著《大學生創業》的主編汪歙萍認為,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不夠。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的帶動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創業計劃大賽,但參與的學生不多,且接受的創業教育不全面、不系統。雖然在畢業時自主創業的學生終究只是少數,但是對所有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訓練卻是必要的,應努力培養他們創業的能力與素質,增強創業意識,為他們自主創業、崗位立業作好準備。
自主創業,一方面要以個體素質和自身實力為基礎;另一方面則需要社會建立有效的導向機制和激勵機制。從2002年起,國家教育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許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我們在不斷出臺和完善就業政策,加大戶籍管理、人事管理、社會保障等領域改革的同時,還必須高度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這種教育不僅應該從普及著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社會學博士沈杰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位老師認為,創業教育應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教育過程是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對在校學生來講,還應注重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很多在校大學生都認為,就業是自己需要找工作單位,因此造成大學生就業的被動局面。創業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并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
業內人士指出,學生創業是潮流,不可阻擋。創業對于當今教育制度下的學生而言,可以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組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沈杰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形式經歷了兩種重要轉變:一是從最初主要是體制內就業,到出現了更多的體制外就業;二是從原先主要是機構化就業,到出現了更多的個體化就業。這種變化與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進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現的就業形式,對個體自主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自主創業是這一方面的集中體現,它成為個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形式。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