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長的機會永遠比眼前的待遇重要——做重要的事比多拿錢重要
我知道在水木BBS上的worklife版本,每天都在上演的就是比較自己的第一個offer是多少。offer不高就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每次看到類似的曬Offer的帖子,我就仿佛回到十幾年前的校園。
關于畢業生的Offer,尤其是面霸的Offer,我只想說,名企給畢業生的高offer,第一是遠遠超過這個畢業生的實際身價的;第二,名企的這個很稀少的高Offer,很多時候起著PR即宣傳的作用;第三,很多名企,尤其我前段時間反思的外企,很高的Offer請去的畢業生,只是做很簡單的支撐性的工作。所以,眼前的高薪未必對應的是高成長的機會。
關于成長,我講兩個身邊的故事。第一個是以前Motorola的老同事,他給我們講起,自己當年的同學中最終做成大事的不是他們這些進外企的,也不是當年趾高氣昂出國的,而是一個當年去四線城市的。因為他去了當年沒有人愿意去的一個老牌電視機廠商。而且去了之后也是任勞任怨。最后很早就當了這個大型國有企業的副總。原因很簡單,當年,沒有名牌大學的學生愿意去四線城市,去一個國有企業工作,所以他一來所獲得機會就非常好。
另外一個也是我同學身上發生的,大約在2002年左右,她在讀研期間,我們有一次同學聚會,她說自己在一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實習,她當時說起這個公司的名字時沒有人知道。當時我剛去Motorola,她后來工作選擇了另外一家外企。這個當時沒有人知道的互聯網公司的名字叫“百度”。后面的故事我無需再講,因為這家公司早期的前臺,也成了傳奇。
2、沒有一個人可以做你一輩子的導師,但是你一生都得不斷去尋找導師
其實成熟的企業都會有導師制,就是你一進公司就給你指定的帶你熟悉公司文化、規章,幫你適應公司的“老人”。這個放在古代就是老師和學徒,我們歷史上那些精美的工藝品加工技藝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這里我要講的是,除了公司指定的那個3-6個月的導師,你更應該去不斷尋找自己的導師。導師不是面面都比你強,這樣的人,你也很難搭訕。你最看重的能力、見識方面,如果有缺陷,就得找有這些方面所長的“牛人”。
請客拜師之類的倒未必,你只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機會接近Ta,觀察Ta,爭取當面請教Ta,甚至是創造和Ta共事的機會,就可以了。
我一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就馬上去尋找可以成為自己導師的人。然后再利用之前提到的“搭訕”的技巧,接近Ta,被Ta注意到,從而得到學習的機會。
這個尋找需要有一個雷達,你內心的雷達。建設這個雷達,你首先需要的就是虛心,只有任何時候虛懷若谷,才能不斷發現牛人。其次你也需要能客觀冷靜的分析自己的優缺點。知道自己缺什么,知道自己拿什么可以吸引到別人,可以和別人換。
3、如果你在身邊找不到比你強的人,換個地方
很多人換工作都是為了有更好的待遇,這個目的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把收入結果“結果”,去追溯這個“結果”的原因,你發現,你需要另外的跳槽理由。
前面第一條說過,成長的重要性。成長怎么來?第一是取決于這個公司的平臺。就和歷史上各個國家民族的興盛與衰落一樣,大勢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國勢上升,民眾都受益。國勢衰落,則民眾都受損。公司也是這樣。
成長的第二條就是來自于你身邊的牛人。我從上學到公司都是這樣,身邊一旦有牛人同學或者共事,就一定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可能一開始自己還跟不上牛人的節奏,有點灰頭土臉。但是一旦身邊有這樣一個目標,你的水平不提高也難。
所以,對我而言,如果一個環境無法讓自己成長,那就應該果斷的離開,而身邊沒有牛人,沒有你可以學習的目標的地方,就是一個無法讓你有成長的地方。
4、理財,要從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開始
最近看歷史的緣故,看到一些我們歷史上的風云人物,晚景凄涼,比如胡適。他在老年時在美國的那幾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沒有太多收入,而自己年輕時雖然風光,但是沒有積蓄,所以見到年輕人就對他們說:“錢是人的膽子,年輕時要注意多留點積蓄!”
我相信“改變自己”的粉絲中,大多數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所以,從畢業的第一份工資開始,就養成積蓄和理財的習慣,對于你30歲之后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給會員的一期語音中,專門講到理財問題,其中的重要觀點就是大家應該從第一份收入開始就學會理財,逐步養成理財的習慣。
理財的本質,不是積少成多——那個是省吃儉用,做簡單的加法。而是要實現隨著時間的復利。愛因斯坦說:“復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復利是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而復利的最終結果,和你理財的年限長短相關,因為我們的預期壽命是固定的,所以,越早開始理財,你的人生會越來越有信心!
想放下一切去流浪,想和心愛的人周游世界,想去創業?先從現在開始理財吧。創業成功是一種概率,只有少數人最終做得到。但是理財,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你所需要的就是學習+自律。
為什么你工作努力但沒有起色?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