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保有毅力,就擁有對抗一切困難的力量!堅持下去,讓毅力伴你走向成功!勵志人生小編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因毅力成功的人,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今中外因毅力成功的人篇1
在美國加州,一個叫做羅伯特·舒爾的孩子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要建造一座伊甸園。”
1868年,舒爾成為了一名博士,他把自己心中的伊甸園畫了下來:那是一座水晶的大教堂。但建造這座教堂至少要花費七百萬美元。
但是,他仍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連日來奔波于大街小巷,反復在各地做著不同的講座。
第六十天,第六十五天,第九十天……無數(shù)人被他的執(zhí)著所感動,紛紛捐款。1920xx年9月,歷時十二年,這座人間的伊甸園建成。
從此,游人絡繹不絕,舒爾一舉成名,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榮耀。
這就是一個夢想的奇跡。
七百萬美元對于20世紀10、20xx年代的人來說是多么巨大的數(shù)字,想湊齊這么多的錢,可以說是不可能的,然而舒爾卻用自己的執(zhí)著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只因為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建造一座伊甸園”。
夢想是一盞明燈,照亮了眾人的生命;夢想是一個路牌,在迷路時為你指明方向;夢想是一方羅盤,導引人生的目標情。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明確的目標。”
的確,目標是你追求的夢想,榮耀走在夢想之后,有了夢想,才能在這個道路上不斷反省自我,看清自己,找到一種淡定的起點;失去了夢想,你就會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榮耀。
古今中外因毅力成功的人篇2
天才從未來發(fā)出波段,常人接收不到,但時間知道。
看見她自己帶來的醫(yī)療轉介單時,這位醫(yī)師并沒有太大的興奮或注意,只是例行地安排應有的住院檢查和同定會談罷了。
會談是固定時間的,每星期二的下午3點到3點50分。她走進醫(yī)師的辦公室,羞怯地低下了頭。就像她的醫(yī)療記錄上描述的:極端內向、交談困難,有嚴重自閉傾向,懷疑有防衛(wèi)掩飾的幻想或妄想。
后來的日子里,這位醫(yī)師才發(fā)現(xiàn)對她而言,原來書寫的表達遠比交談容易許多。他開始要求她隨意寫寫,隨意在任何方便的紙上寫下任何她想到的文字。
她的筆畫很纖細,偎縮地擠在一起。尤其她的用字,十分敏銳,可以說表達能力太抽象了,也可以說是十分詩意。
后來醫(yī)師慢慢了解了她的成長。原來她是在一個道德嚴謹?shù)拇迓溟L大,在那里,也許是生活艱苦的緣故,每一個人都顯得十分的強悍而有生命力。
她卻恰恰相反,從小在家里就是極端畏縮,寧可被嘲笑也不敢輕易出門。父親經(jīng)常在她面前嘆氣,說這個孩子怎么會這么不正常。
不正常?她從小聽著,也漸漸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學的校園里,同學們很容易地就成為可以聊天的朋友了,她也很想打成一片,可就不知道怎么開口。以前沒上學時,家人是很少和她交談的,似乎認定了她的語言或發(fā)音之類的有著嚴重的問題。入學年齡到了,她又被送去一個更陌生的環(huán)境,和同學相比,幾乎還是牙牙學語的程度。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
最年幼時,醫(yī)生給她的診斷是自閉癥;后來到了學校,也有診斷為憂郁癥的;再后來,脆弱的神經(jīng)終于崩潰,她長期住進了療養(yǎng)院,又多了一個精神分裂癥的診斷。
而她也一樣惶恐,沒減輕,也不曾增加,默默地接受各種奇奇怪怪的治療。
從家里到學校,從上學到上班,她都獨立于圈子之外。直到一次沮喪,自殺的念頭又盤踞心頭而糾纏不去了。她寫了一封信給自己最崇拜的老師。
既然大家覺得她是個奇怪的人,總是用一些奇怪的字眼兒來描述一些極其瑣碎不堪的情緒,也就被認定是不知所云了。家人聽不懂她的想法,同學也搞不清楚,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師也先入為主地認為只是一堆囈語與妄想,就好心地召來自己的醫(yī)生朋友來探望她。這就是她住進精神病院的原因。
醫(yī)院里擺設著一些過期的雜志,有的是寫一些深奧的詩詞或小說。她自己有些喜歡,索性就提筆投稿了。沒想到那些在家里、在學校或在醫(yī)院里,總是被視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學雜志刊出了。
原來醫(yī)院的醫(yī)師有些尷尬,趕快取消了一些較有侵犯性的治療方法,開始豎起耳朵聽她的談話,仔細分辨是否錯過了任何的暗喻或象征。家人覺得有些得意,也忽然才發(fā)現(xiàn)自己家里原來還有這樣一位女兒。甚至舊日小鎮(zhèn)的鄰居都難以置信地問:難道得了這個偉大的文學獎的作家,就是當年那個古怪的小女孩?
她出院了,并且依憑著獎學金出國了。
她來到英國,帶著自己的醫(yī)療病歷主動到精神醫(yī)學最著名的Maudsly醫(yī)院報到。就這樣,在固定的會談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過了兩年,英國精神科醫(yī)師才慎重地開了一張證明沒病的診斷書。
那一年,她已經(jīng)34歲了。
只因為從童年開始,她的模樣就不符合社會對一個人的規(guī)范要求,所謂“不正常”的烙印也就深深地標示在了她身上。
而人們的社會從來都沒有想象中的理性或科學,反而是自以為是地要求一致的標準。任何逸出常態(tài)的,電就被斥為異常而遭驅逐。只有少數(shù)的幸運者,雖然遲遲延到中年之際,但終于被接納和肯定了。
這是新西蘭女作家簡奈特·弗蘭的真實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故事。她現(xiàn)在還活著,還孜孜不倦地創(chuàng)作,是眾所公認當今新西蘭最偉大的作家。
古今中外因毅力成功的人篇3
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每天冒險騎馬登上高高的雪山,采下大塊冰,運到城里賣給富家大戶,掙得幾個小錢,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上小學,甚至是中學時,他常被同學惡意嘲謔為“窩囊廢”,這些中傷的話,嚴重地刺傷了一顆少年的心,所以,從小他就體會到貧窮帶來的艱難與屈辱。
在中學階段的后期,他曾參加過校內戲劇演出,從那時起,他就對舞臺產(chǎn)生了興趣。他夢想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員,在舞臺上盡情展示舞姿。為此,16歲那年,他毅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退學,一個人獨自跑到當時的大都市巴黎,希望自己能在這個時尚大舞臺上用腳尖旋轉出精彩人生。
可是,這座高傲的城市根本不屑瞟這個窮小子一眼,別說學習舞蹈的高昂學費了,就連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成了問題。他沒有別的特長,只有從小跟著父母學到的一點裁縫技術。憑著這點手藝,他在一家裁縫店找到了一份每天要做十多個小時的工作。
就這樣做了幾個月,他的心情越來越低落、頹廢。他不知道自己在這個裁縫店要干多久,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能登上夢中的舞臺。他苦悶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他認為與其這樣痛苦地活著,還不如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他準備自殺的當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從小就崇拜的有著“芭蕾音樂之父”美譽的布德里,他決定給布德里寫一封信,講述自己的夢想遭現(xiàn)實阻撓無法實現(xiàn)的困惑。在信的最后,他寫道,如果布德里不肯收他這個學生,他便只好為藝術獻身跳河自盡了。很快,他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
誰知,布德里并沒提收他做學生的事,而是講了他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布德里說他小時候很想當科學家,也想當飛行員,還想成為一名牧師,但因為家境貧窮父母無法送他上學,他只得跟一個街頭藝人過起了賣唱的生活……
最后,他說,人生在世,現(xiàn)實與夢想總是有一定的距離,在夢想與現(xiàn)實生活中,人首先要選擇生存,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談藝術的……
布德里的回信讓他幡然省悟,后來,他努力學習縫紉技術,并應聘于一家名叫“帕坎”的時裝店。憑著勤奮和聰慧,他的服裝設計技術提高得很快。為了進一步開闊視野,他又投奔由著名時裝設計大師迪奧爾開設的“新貌”時裝店。在這里,他增長了見識,積累了領導時裝潮流的設計心得和體會,他的設計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這一年,著名藝術家讓·科托克拍攝先鋒影片《美女與野獸》,邀請他設計服裝。他為法國著名演員讓·馬雷設計了12套服裝,影片公映后,他設計的服裝驚動了巴黎,美譽如潮。
那年,他23歲,在巴黎開始了自己的時裝事業(yè),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裝品牌。他追求獨特的個性,大膽突破,設計了時代感非常強烈的“P”字牌服裝,贏得了挑剔的巴黎顧客的青睞。演藝界名流、社會上層人士、達官貴人等爭相慕名前來訂制服裝。
他就是皮爾·卡丹。
如今,皮爾·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矚目的億萬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產(chǎn)品也遍及世界,皮爾·卡丹成了服裝界成功的典范。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夢想,當一個夢想因現(xiàn)實的阻撓而無法實現(xiàn)時,就應該勇敢地調整夢想的方向。世界是一個大舞臺,生旦凈末丑都是重要的角色,只要你腳踏實地把握準夢想的方向,那么,總有一個夢想能在現(xiàn)實中開花,讓你獲得華美的人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