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讀書、多求學。自己以為自己是天才,聰明了不起,如果多讀書以后,自己就會變得非常謙虛了。常常我們自以為是一個大發現,多讀了書以后,才知道古人早就講過了,知道了,原來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們所知道的還更多得多。
南懷瑾大師說,學問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膚淺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做自己的榜樣。如果你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你注定失敗。沒有天下第一!只有小心加小心,謹慎更謹慎。用文學上的話來描寫,一個人的一生呀,由最絢爛而歸于平淡,由極高明而歸于平凡,這才是真正的成就主。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煉,是一種認識。莊子以清靜空明的胸懷觀照萬物,體現萬物,創造出符合老莊道家思想最高藝術理想的“自然平淡”的境界,是“淡然尢極而眾美從之”。
有一個關于禪宗的故事,說一個老和尚參悟的體會:他一開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點兒也體會不到山水中的哲學意味;后來就變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滿腦子都是象征;又過了十年,又變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老和尚參悟的體會經歷了三重境界,人之一生也是如此,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同樣要經歷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剛一走入社會,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感,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里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并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后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使人很容易在現實里迷失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迷失了,有的人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地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棄的是什么。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種內涵了。這三重境界是人走向精神成熟的一個必然過程。在生活中,它是一個善于總結經驗的人常常經歷的回歸本質狀態的過程。對這個過程,20世紀中國最受人愛戴的美學家宗白華曾經有一個最精煉的概括,叫做“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所以,當你絢爛之后,又能安然地回到平淡的狀態,這實在是一種高境界。
人生苦短,我們為生活奔波,奮斗,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活。但生活的最終本質就是內心的寧靜與平安,所以何不平淡看待一切?無論歡樂還是艱難,到頭來都是過眼云煙。百年之后人都是一堆白骨,何苦辛勞終生?
一日一心得
平淡中也隱含著對人生境界無盡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每一個新的開始,都始于平淡,歸于平淡。因為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如果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古人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那么在如今紛繁的世界里,平淡則是人生不必刻意追求就能達到的一種境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