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管住嘴巴,不是指“吃”,而是指“說”。是指說話要分場合,有分寸,不能瞎說、亂說、胡說。
然而就整體而言,管住嘴巴又是件很難的事。人都有表現欲。表現欲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說”。總想不分場合地說上幾句,以展示自己的睿智、幽默。殊不知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三國中的楊修就是一例。他要是忍住不說“雞肋”口令的含義,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他本以為這是聰明的話語,卻連累得掉下了聰明的腦袋。
聰明的話都應少說或不說,更別說壞話、假話、刻薄話、中傷語了。這是有血的教訓的。兩年前那個孤僻的大學生馬加爵因牌友“連你的廣西老鄉也不跟你一起吃飯了”一句話為導火索連殺四人。太原某有限公司打工仔因一句“某某罵你了”為因,發生四、五十人參與的打工人員群毆事件,造成一死、二傷、四人被刑拘。足以說明管住嘴巴的重要性了。
“禍”字上面有個“口”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話是有道理的。能否管住自己的嘴巴,首先是個修養問題。人們買電器的時候有這樣一條經驗,質量好的噪聲低。人也一樣,一瓶不滿的人才鬧動靜。修養好、品德高的人決不會不分場合到處亂說的。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要想不被人說,最好的辦法是不說別人。你怎樣對待他人,他人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你說別人一句,別人可能以十句回應你。
古訓說得好,“慎言者立”。慎言的“慎”字有個“心”字旁,正是告誡人們,不得不說之前要先思考。要先思考后說話。因為先說話后思考者肯定要為其“說”付出代價,光說話不思考肯定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你考慮兩遍以后再說,那你說得一定比原來好一倍;如果你考慮三遍以后再做,那你做的一定比原來好一倍。”這是西方哲人總結的,這句話的含義不是強調數字,而是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強調“話從腦出”。
“說”還應區分對象,施教或討論交流心得體會時對牛彈琴是勞而無功的。還有一點,正像大象決不會和老鼠打仗一樣,千萬不要和傻瓜爭執,否則會讓人分不清爭論雙方誰是傻瓜。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這是修養的至高境界。放到生活中也一樣,比如兩情相悅,若“愛”字常掛在嘴邊,那肯定是低層次。高層次應是流露在眼眸中,深藏在內心里,這樣的感情才感人至深,沁人心脾。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幾種好說之人。自卑者好說。自卑者有多種,最深程度的一種是,吹噓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其實真到干的時候就變成了蠢才;失敗者好說。失敗者有多種,最深程度的一種是,吹噓自己過去有多么成功。其實過去未必有過成功,既使有也僅僅是代表過去;愛慕虛榮者好說。他們總愛炫耀自己的親友多么優秀,結交的人中有多少是名人,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不自重者好說。不自重者不知道自身的輕重,不知道自己知識結構、知識含量的有限,更找不準自身的位置,不分場合侃侃而談,恰恰暴露了自身的空虛……事實上誰都明白,吹噓的實際效果并不是吹噓者期待的效果。
“訥于言而敏于行”,這是千多年智慧的結晶。革命導師為了記住這句話,給兩個女兒起名一為“訥”,一為“敏”。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