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眾所周知,毛澤東是劃時代的偉大人物,他不但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是中華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被稱為“巨人中的巨人”。以下是勵志人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青年毛澤東成功之道,歡迎閱讀!
青年毛澤東成功之道:
1:“熟悉國情,把握精準”
毛澤東家祖輩務農,自己從小參加農田勞動,13歲就幾乎被當一個整勞力干活。20xx年的農村生活使他了解了農民的疾苦,熟悉了農村社會,培養了對農民深厚的感情,并決心站在勞苦大眾一邊,為廣大農民謀利益。這為他日后研究中國問題,善于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須知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中國的社會主要由農民組成。在這樣的國家里,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義的是解決農民問題。
誠如他后來指出的:所謂人民大眾,最主要的部分是農民。所謂人民戰爭就是農民戰爭,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
“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
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毛澤東的理論說到底也基本上是組織農民、武裝農民、宣傳農民、解放農民的理論。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的了解與研究加上他在家鄉農村生活20xx年的特殊經歷,使他對中國農民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有最真切的直感,這為他實現理論認識上的飛躍并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對中國社會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毛澤東準確地把握中國革命的特點。
2:“總結經驗,集思廣益”
毛澤東是一位睿智的哲學家。他善于總結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與創造。1964年8月29日,毛澤東在會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時,一位團員問:“您所以這樣偉大的秘密是什么?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請告訴我們,以便讓我們多少學得一點。”
毛澤東回答,我沒有什么偉大,就是從老百姓那里學了一點知識而已。雖然我們學了一點馬克思主義,但是單有馬克思主義還不行。要從中國的特點和事實來研究中國問題。
他又說,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眾,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也不行。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
一年之后,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會見剛從海外歸來的原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和夫人。接見時,李的秘書程思遠作陪。在談話中,毛澤東主動向程先生發問:“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飯嗎?”程一時茫然。
毛緩緩道:“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以前我們人民解放軍打每個戰役后總要總結一次經驗,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后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的兩次談話道出了他一生的成功秘密:善于總結經驗,集中群眾智慧。
3:“篤志嗜學,垂老不倦”
毛澤東自青年時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發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會”。為此,他發奮讀書,在學海中遨游,在書山上攀登,篤志嗜學,垂老不倦。
他曾說過:“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對中國傳統的典籍文化、口碑流傳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變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進化論等等,他都兼收并蓄。
但在中西文化兩大系中,他更為熟悉中國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學。其中尤為重視《二十四史》,這部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明崇禎20xx年長達4020xx年歷史,約4000萬字,是一部史料極為豐富的歷史巨著。毛澤東以頑強的毅力通讀了這部巨著。有許多部分則反復閱讀,看過5遍以上。
《資治通鑒》是毛澤東頗感興趣、百讀不厭的另一部歷史巨著。全書從東周到五代十國,記錄15個朝代的興衰成敗,貫穿1362年歷史,總計294卷。
毛澤東一生閱讀、圈點17遍,并多次向人推薦。毛澤東對讀書的態度是讀而不死,不做書的奴隸,而讓書為其所用。
他的過人之處就在于能夠駕馭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和辯證地融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養料和思想土壤。
這就是毛澤東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豐富的歷史知識為毛澤東實現遠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學問基礎。
4:“酷愛運動,身強體健”
強健的體魄是擔當大任的資本,為了實現遠大的目標志向,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非常重視體格的鍛煉,認為身體是“知識之載,道德之寓”。
毛澤東還曾于1920xx年撰寫了《體育之研究》一篇長達7000字的論文,由楊昌濟推薦,發表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上。該文詳盡闡述了身體對于學問與事業的重要性。
他認為,一個有志向有抱負的人,就怕沒有強健的身體。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學問,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所以毛澤東一直沒有放松過對身體的鍛煉。
他進行體育鍛煉的第一種方法是冷水浴,此外還有風浴、雨浴、雪浴、太陽浴。但毛澤東一生最喜歡也十分擅長,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的運動是游泳。
郭沫若說“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長江”。體育鍛煉使毛澤東身高1.83米的偉岸身軀更加強壯,精力、體力愈加過人。
毛澤東之所以能擔當歷史大任,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除了他超群的才華、堅強的意志,還得益于他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是毛澤東的又一成功之道。
古人云:“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是一面鏡子,毛澤東的五大成功之道,富含著豐富政治智慧。在當下,科學發展,促進和諧,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愿各級領導從中收到感召和啟迪。
5:“與時俱進,獨辟蹊徑”
毛澤東有著出眾的才華和極高的領悟力。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稱毛澤東“資質俊秀”、“殊為難得”,是農家出的“異材”。
毛澤東的另一位老師黎錦熙在日記中寫道:“得潤之書,大有見地,非庸碌者。”加上毛澤東“性不好束縛”“好獨辟蹊徑”,善于獨立思考,不迷信、不盲從的獨特性格,這就決定了毛澤東學馬列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學得刻苦而不死板,讀得認真而不教條,沒有絲毫學理主義習氣。
他與時俱進,學習和研究馬列理論,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為馬列而馬列,而是為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和策略問題去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并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
斯大林說:“列寧的偉大,正在于他沒有做馬克思主義的俘虜,而善于抓住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并從這個實質出發,向前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
毛澤東與列寧有著相同的基本品格。毛澤東的極高領悟力還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軍事謀略與軍事智慧上。
毛澤東從來沒有進過軍事院校,無師自通,用兵如神。他是不背槍的統帥。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理論是毛澤東首先提出的,但他對筆桿子似乎情有獨鐘。
長征途中,賀子珍為他特制了一個備有多層口袋的可以裝好多筆墨紙硯的挎包。他開玩笑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的四大家族。他的指揮藝術出神入化,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毛澤東的軍事智慧也不是由一堆突發奇想的念頭構成的,而是有了一整套的理論;他的雄才大略也絲毫不帶有僥幸的色彩,而是基于他對敵我雙方態勢的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洞見。
楊奎松:我看毛澤東的成功之道
我想毛澤東成功之道,簡單地講,還是那兩個字:“務實”。過去為什么總是失敗?其實也是同一個問題,就是許多時間缺乏這種務實的態度。因為有那么一個至高無上的意識形態在那里管著,有那么一個革命榜樣在那里樹著,結果只能一切從理論、從經驗出發。如果說毛澤東對中共革命有什么重要的理論貢獻,那就是由此而形成的他再三再四講的那個“從實際出發”的觀點,那個“實事求是”的觀點。所謂“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觀點,“實事求是”的觀點,“從實際出發”的觀點,都再清楚不過地反映了他的這種務實的態度。什么叫務實?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要利字當頭,一切從實際利益出發。當然,這里講的利,不是個人之利,而是中共之利,或叫革命之利。換言之,就是不能從本本出發,不能從俄國人的經驗或需要出發,甚至不能簡單地從國家或民族的所謂原則或情感出發,一切都要從中共的實際利益,要從革命的根本利益來考量。有利則做,不利則不做。對此,毛澤東稱之為“革命的功利主義”。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得很清楚:共產黨人“并不一般地反對功利主義”,“我們(就)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最廣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而不是只看局部和目前的狹隘的功利主義者”。這種“實事求是”的觀點,可以說是毛澤東最不同于中共其他領導人,也是他所以能夠把中共從弱到強引向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了。
從毛澤東的這一特性或認識問題的獨特出發點來考察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后來中共所總結的所謂中國革命最成功的經驗創造,即“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就反映出早年毛澤東這方面的思想觀念之靈活,顯示出他不同于當時眾多共產黨人之處。很顯然,其他許多按照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部署的暴動大都慘敗,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盲目按照上級計劃去攻打長沙,而是當機立斷,把部隊保存下來,拉上井岡山,創立根據地,正是他這種實事求是的功利主義思想使然。
同樣的,在中共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極端危險的組織分裂。第一次發生在六屆四中全會之后,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和反對六屆四中全會的黨的工會和群工負責干部之間矛盾全面爆發。但當時還是在有共產國際直接指導的時候,共產國際支持了中共中央,因此分裂者被開除出黨。雖損失了大批地方工會和群眾組織,因為整個的工作重心隨后已轉向了農村,對中共后來的發展并未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第二次分裂則不同,因為它是發生在1935年夏秋,即是發生在紅軍長征期間。當時中共中央率領的第一方面軍和張國燾指揮的第四方面軍會師不久,兩方面在南下還是北上等方針問題上發生爭執。中共中央不僅和共產國際失去了聯系,得不到支持,而且自身剛剛遭受了慘重的失敗,它所指揮的一方面軍人槍還不及四方面軍的三分之一,處于絕對劣勢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委曲求全,放棄它所堅持的北上方針;要么與四方面軍分道揚鑣,各走各的。委曲求全,勢必一步步受張挾持,失去其應有地位,且前途難測;分道揚鑣,則必定要造成紅軍和黨的分裂,甚至可能引發紅軍打紅軍的戰爭。當時張聞天明顯地不知如何是好,特別是兩支紅軍還實行了混編,朱德作為總司令帶一方面軍軍委縱隊及第五、第三十二軍與張國燾的四方面軍主力在左路軍中,中共中央率一方面軍一、三軍團與四方面軍第四、第三十軍合編為右路軍一同行動。如此要想各走各的,不僅要冒與右路軍中四方面軍沖突的危險,尤其是必須要舍棄朱德、劉伯承及其所率領的其他一方面軍部隊。從來受著要做“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的思想教育的張聞天,顯然下不了這種決心。在當時中共黨內,唯一能作出這種決斷的,也只有毛澤東。后來張聞天等人都承認,如果不是毛澤東詳陳利害說服了大家,用“非布爾什維克”的辦法毅然決然乘夜秘密率部脫離右路軍中的四方面軍,一氣跑出100多里,最后單獨北上,否則中共中央的命運將不堪設想。
再舉一個例子,共產黨真正發展成為足以與國民黨爭奪天下的力量,是在八年抗戰期間。毛澤東最終讓全黨信服并被推舉成擁有最后決定權,也是因為他的策略方針被證實是最成功、最有效和最正確的。所以說是經過了實踐的證明,是因為抗戰之初毛澤東還不具有這樣的威望和權威,黨的領導人中多數人對毛的策略和主張還頗疑問。我們過去經常聽說的抗戰初期毛澤東與王明的路線之爭,也恰恰反映了這種情況。為什么會有一個“王明路線”?或者說為什么后來會把王明與毛澤東之間的意見分歧講成是“路線斗爭”,就是因為當年王明的一些主張曾經得到了黨內相當多數領導人的贊同與支持。事實上,這個與毛澤東分歧的所謂“路線”,并不是王明發明創造的。王明回國是1937年11月底,早在3個月前,即8月下旬的時候,中共黨內就已經圍繞著抗日高于一切,還是黨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問題,發生過激烈的爭論。從當時舉行的洛川會議的討論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澤東及其支持者是少數,而大多數與會者并不贊同毛的意見。毛澤東雖然勉強說服與會者部分他關于黨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主張,3個月后,當王明回來,帶回莫斯科關于“抗日高于一切”的政策規定之后,黨的絕大多數領導人自然又轉回到他們原來的主張上去了。但是僅僅兩年之后,國共關系以及抗日戰爭的現實就讓幾乎所有黨的領導人意識到了毛澤東高人一籌的預見力。當共產黨按照毛澤東的主張,把主要力量放到開創敵后根據地和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方面來之后,共產黨的力量發展就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巨大效果,不僅成為敵后抗戰主力,而且具備了戰后與國民黨一爭高下的實力。
當然,毛澤東的主張和辦法也并不都是成功的,這種情況我在書里面也講到了。很多時候他極具個性的判斷,不僅會受到信息不靈、經驗不足的局限,也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毛澤東到底還是共產黨人,他對很多事情的判斷和斯大林等共產黨人一樣,用的還是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的認識工具與方法,因而也就不免會有脫離實際和過于機械的地方。比如,毛用階級斗爭的方法看對手的時候,就往往會把很多人簡單地看成是黑白兩種顏色,而不會相信他們中其實色彩是非常復雜豐富的。
我講過一段話,毛實際上是中共領導人里面唯一的一個能夠穿著意識形態的“緊身衣”跳舞的人,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敢于“利”字當頭,量力而行,靈活運用策略的領導人。他把利益看得比意識形態甚至還要重,但是,他的“緊身衣”其實是脫不掉的,他并不會用另一套方法來看世界,解決問題,他還是用共產黨的那套意識形態來看所有的問題,判斷事物。問題在于用這套工具和方法來看事物,是很容易發生機械和僵化的毛病的,因此有時候很容易判斷失誤,很容易發生錯判。毛的好處是利字當頭,一切以中共和革命的利益為最大的出發點。也就是說,當他一旦發現這個判斷、這個決策有問題,可能導致自身的利益受損,他也馬上就會出來糾正,馬上就會改變。所以說他當年是一個政治靈活性極高的領導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