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后臺一位讀者留言:“有一天半夜洗衣服,沒事想些有的沒的。突然間想起來你的公號吸引我的,除了特別方式的幽默,還有一個特點是你從不Judge,你從未發表過自己的觀點。”
當然看到這條留言后我的第一反應是,我身上有何種詭異特質,會讓人在半夜洗衣服的時候想起我。
第二反應是,這位讀者的確說到了要害。
我好像的確不怎么評判別人、評判事件,這一點甚至自己都意識不到。
評價一個人,這一點難以做到的原因是:你要了解他,才能評價他。而了解一個人,是世界上最花成本的事情。
這里所說的了解,并不是姓名、身高、體重、星座、平時最愛玩什么、最喜歡的電影是哪部、吃煎餅果子是愛放辣椒醬還是甜面醬這一類淺層的東西,而是他的愛憎、愁苦、深層次的疼痛、追逐半生而不得的事物... ...
通常來說,一個人于外部世界展露的東西,是他最愿意展露的部分。如果你能了解他不愿意展露的部分,才有了那么點評價他的資格。
尤其現在這個見到風就是雨、松松垮垮的自媒體時代,今天馬蓉出軌明天皮特朱莉鬧掰后天徐崢和年輕女子過夜的八卦,真假難辨、虛實難分,一圈人圍著另一圈人忙,忙著生忙著死。
大部分人都不剩下一點時間用來了解自己,更何況了解他人。
既無了解,談何評價。要么像鍵盤俠一樣,干脆走向一種極端。
“你個綠茶婊!”“你不愛國!”“你道德敗壞!”“你表里不一!”“你渣你壞你混蛋!”
罵人誰都會罵,好與壞誰都能任意定義。
但這種定義本身就是偷懶的表現,因為你不愿意了解他更多,因為你潛意識里在排斥,你深信你相信的事情是對的。
在評判別人的時候,很多人拒絕了解。心里的潛臺詞是:“我就覺得他是這樣的,一定是。”
自己關的窗戶,誰都打不開,除了自己。
正如一個企圖裝睡的人,誰也叫不醒一樣。
評判原本是費力氣的。
但現在幾乎每一個有網線裝寬帶的人,都能基于各種心境、目的、情形、心理去Judge,去判斷。
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10年,這件事是如此容易。
文章去上戲開講座。
網上對他的報道大多集中在“在教室里吸煙”、“吞云吐霧”、“目中無人”等等。
如果現在去網上搜,你應該可以發現,10條新聞里10條都是負面。
文章之前有公共場所吸煙的黑歷史,而且因為這事兒公開道歉過,被批沒素質。
這一點是要批的,我在下面看著也不爽。您吶行行好唄,是給咱開個講座還叼煙。吸煙室出門左拐走到底,不謝。
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媒體只曝光了他不好的一面,但沒有曝光好的一面。
比如他很尊重學生,每次學生站起來問問題,他也會站起來。學生稱他為“您”,他也稱學生為“您”。
比如他的語言是幽默的,言辭是詼諧的。雖然媒體把文章批得不堪,但現場講座效果卻出奇得好,整個講座過程里,眾人大笑10次,小笑5次。
比如他盡可能地在鼓勵藝術學校的學生做事要認真,堅持從藝的本心。提問題環節,有個戴眼鏡的學生提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場子有點冷,但文章反應很快,幫這學生解了圍,場子又熱絡了。
現場有很多媒體朋友,我相信他們看完全程,拍完素材,回去之后和主編商量的唯一事情就是“丫的怎么搞個大新聞”、“丫的怎么把這事兒給寫得精彩一點”。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