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有“攻人之惡,毋太嚴”的戒訓。其意就是說,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本著忍讓的精神,有理性地吃點虧,別人就欠著你的情,從而你也有了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如果你因為要懲戒一個人而令自己情緒激動、脾氣暴躁,終日想著如何整治那人,以報復他對你的傷害,你可算是用心良苦。不過,像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舉動,未免是太愚蠢了。人做事要多給自己留些余地。給自己留下的余地同時也是給別人留下余地。給他人留下余地,為人處事就多了有效溝通的空間。有效溝通就是以和為貴。比如同事、朋友之間發(fā)生口角,首先要想到這是暫時的,終究還要言歸于好。若是雙方出現(xiàn)矛盾時,立馬拉開架勢惡語相向,什么短都敢揭,什么壞事都敢說,什么壞話都敢罵,這不叫留有余地,而叫自斷后路。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經(jīng)歷過被人傷害的滋味。你可能因此而氣得嘴唇發(fā)顫、臉色蒼白、想出拳擊倒眼前那人,但最后你還是把怒火強自壓制下來,總算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只是你心中含恨,無法忘懷那被羞辱的一刻。你希望做個寬宏大量的人,卻不知如何消除不快的記憶。俗語有云:“大人不記小人過。”可惜你仍未達至“大人”的度量,站在“想報復”及“忘記它”兩者之間,無所適從,那是煎熬!在這種煎熬中你忘卻了多給自己乃至他人留些余地所能達到的境界,因此你不是在這種煎熬中爆發(fā),就等著在這種煎熬中失敗!
緊張的心情會給你帶來無形的壓迫感,你的心胸也會變得狹隘、多疑善妒;不快的回憶會勾起你各種惡念,你的痛苦不但不會消失,反而還被自我愚弄一番。然而在留有余地的空間,讓你憎恨的人,也會有可愛可敬的一面。誰是敵人與朋友?那是很狹義的二分法。與人爭辯時也一樣。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也未必非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不可。因為只要大略想想就知道,這樣做其實是很愚蠢的,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究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
當我們和他人發(fā)生摩擦時,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在顧及對方顏面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余地。這一點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必須記住。以對方有錯為借口盛氣凌人地斥責對方,使對方感到無地自容,那么你就應當小心了,因為對方總有一天會報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應該斥責對方時,也要為其留一點退路。讓對方?jīng)]有退路、沒有余地的人注定很失敗!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