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兩個親戚,兩個人的經(jīng)濟條件有很大差別,親戚a住在城里,擁有穩(wěn)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來源。而親戚c生活在農村,一直靠務農為生。
這些年每當c修善房屋,孩子讀書,買大件商品時,都時不時需要向a借錢。
當然每次a很爽快,只要是正當需求,都會立馬借錢。而c每次也會干脆,只要包里一有了積蓄,就會立馬還錢。
每年a都會將新出的糧食和菜籽油,給a送去,平時也會把應季蔬菜,隔三差五的給帶去。
可是a從不推辭,每次都高高興興的收下。
村里的人知道這件事后,都紛紛責怪a,說她明知道c家里不富裕,但是就仗著自己借了點錢給人家,就心安理得的收c的小恩小惠。
其實這件事我也知道,當時我還很難納悶,心里還想a怎么這么貪小便宜呢?
后來a才告訴我,其實我家根本就不缺那點柴米油鹽。
可是c這個人自尊心非常強,我這樣做,不過是讓c心里不至于存有太強烈的虧欠感。
當時我聽以后,心里非常佩服a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
這讓我想起了《了凡四訓》里,有這樣兩個故事:
魯國的法律規(guī)定,如果有人肯出錢贖回被鄰國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頒獎金。
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了人,卻不接受獎金。孔子知道就罵他說:“你錯了!現(xiàn)在魯國大都是窮人,你開了惡例,使大家覺得贖人受賞是丟臉的事,以后還有誰贖得起人?
有一次子路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頭牛為謝,子路收了。孔子聽說,則大加贊賞。
在現(xiàn)實生活里,很多人雖然好意幫別人,但總是不顧及被助者的切身感受,有的甚至披著虛榮的外衣,特別享受這份看似不求回報的特殊“榮譽感”。
其實真正有教養(yǎng)的人,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和立場出發(fā),他們既能做到誠心誠意的幫助別人,又能做到保護別人的自尊心。
2
有一次我跟好友L,去參加一個朋友聚會。當天L是現(xiàn)場主持,她特意打扮了一番,穿的很漂亮。
一件駝色風衣,加上一條淺藍色超短裙,和一雙精致的細高跟,整個人的氣場簡直爆棚。
可是進入了會場以后,不到幾分鐘,她就借故出去了趟,十幾分鐘她回來后,我居然看見她換了一雙平底鞋。
當時好幾個同學問她怎么了,穿的那么漂亮,怎么換了?
L解釋說,高跟鞋磨腳,我就到外面的鞋帶隨便買了一雙平地的好走路。當時我也以為是這樣。
直到散場后,我們一起回家,她才告訴我,因為今天跟他同臺主持聚會的男士,個子有點矮,所以為她才故意去換了鞋。
要知道年輕姑娘都愛美,但是L卻能做到推己及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真的讓我很佩服。
歷史學家顧頡剛是一個口吃患者,曾有一次坐火車回鄉(xiāng)時,碰到鄰座是一個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他主動和他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蘇州的嗎?”
年輕人轉過臉看著顧頡剛,沒有說話,只是微笑著點點頭。
“出去……求學的?”顧頡剛繼續(xù)找話。年輕人仍是微笑著點點頭。
“你什么……時候……到終點站呢?”顧頡剛不甘心受此冷遇,繼續(xù)追問著,年輕人依舊沉默不語,拿出車票微笑示意顧頡剛。
當他們快到上海站準備下車的時候,顧頡剛突然發(fā)現(xiàn)那個年輕人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走了,只留下一張字條:
“兄弟,我叫馮友蘭。很抱歉我剛才的所作所為。我也是一個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說不出話來。我之所以沒有和你搭話,是因為我不想讓你誤解,以為我在嘲笑你。”
有人就說了,真正的體貼,是不會讓人感到難堪。
其實有修養(yǎng)的人,就是那些不動聲色,默默的替別人解圍,卻不說破不點明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地做到了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
3
記得我讀書那會兒,我住在一個6人間的寢室,我們有個室友W,家境不太好,每次其他室友們嚷嚷著聚餐時,w都特尷尬。
因為去了的話,她們選的餐廳,大多數(shù)人均消費都在100元左右,剛開始W硬著頭皮跟我們一起出去聚會,可是每出去一次花的錢,真的讓她心痛好久,因為100元可以在食堂吃很多次。
而好幾次她沒去,次數(shù)多了,又害怕大家發(fā)現(xiàn)她是因為節(jié)約錢,會很傷面子。
后來我們同個寢室的R似乎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至此以后R每次都出來幫w解圍,故意說自己不想吃蝦子、牛肉,火鍋等大菜。
她說,這些太油膩了,又容易發(fā)胖。還不如在學校附近的路邊攤一起吃麻辣燙,或者在小餐館吃一桌家常菜,又或者去吃定價的自助餐。
每當這時,W就像是松了一口大氣一樣,整個人都輕松了不少。其實她也知道,R每次省吃儉用的選餐方式都是為了她,她心里對L充滿了無限的感激。
其實R的人緣一直很好,從這次事情以后,我更明白為什么人人都喜歡她。
還記得孔子借傘的故事嗎?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聽就說:不可以,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
其實所謂的教養(yǎng),真的不是說,非要多么顯而易見,或者落在實處的去幫助別人才算。
有時候最難做到的,往往是不以別人的難處和缺點去揭人短,反而是利用委婉又不傷害別人的方式去顧及別人的感受。
教養(yǎng)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偉大和無私,而是像在乎自己的的自尊、名譽,面子一樣,去保護別人重視的東西。
4
說到教養(yǎng),其實它并不是發(fā)生在什么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反而從某些細枝末節(jié)中,你就能輕而易取的發(fā)現(xiàn)一個人究竟是怎樣的品質。
通常,有教養(yǎng)的人,懂得換位思考。
當你面對別人時,永遠把你自己當做別人,這個時候,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如涓涓細流般,讓人感到自在舒服。
其次,有教養(yǎng)的人,不會讓人難堪。
有的人打著幫助別人的旗號,實則賣弄自己的教養(yǎng),以求得到別人的夸贊和肯定。
其實當你的出發(fā)點是在自己身上揚名立萬時,你就已經(jīng)偏離了教養(yǎng)的真正意義。
最后,有教養(yǎng)的人,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有人曾說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yǎng)不在于你怎么做,而在于別人對你的印象如何。一個人只有真誠的對待別人,才可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
真正的教養(yǎng),無須解釋,也不需多言。因為你是否打心底把別人當回事,其實從你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和方式上就可以看出來。
也許我們一輩子也做不成圣人偉人,可是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普通人。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