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處事,也不可能一味地贊美別人,有時,難免會遇到需要批評別人的時候,特別是上司與下屬之間。俗語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到了現實生活中卻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了。幾乎人人都愛聽贊美之詞,不愿意聽評批之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們大多不懂批評的藝術,在批評別人時容易傷及別人的自尊心,因而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了。要想與人相處得的諧、融洽,那么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就應該做到“良藥不苦口”,讓人如沐春風。
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以的時候,誰都不愿輕易批評別人。因為這往往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雖然你滿腔真誠,苦心婆心,換來的結果往往并非如你所料的達到目的。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批評不講方法,只圖一時口舌之快,到頭來別人非但不領你的人情,反而會對你產生厭惡和反感。在批評別人時讓人欣然接受,要想做到這點,就得講究批評的方法,以下幾點基本原則,是批評方法的集中體現。
(1)批評要態度鮮明,忌含糊
在決定批評內容前,先要知道自己的批評是針對哪一種行為表現的。確定了這一點,才不至于把話說得含含糊糊,也會使對方覺得你是在負責任地批評他。
批評切忌表達含糊不清。有的人因擔心被人視為刻薄尖酸,用一些很委婉的語言來表達批評,如將“喜歡斗毆”說成“為贏得論點及吸引注意面訴諸體力手段”;將“說謊”說成“難于區分幻想與實際”;將“作弊”說成“有待進一步學習公平競爭的規則”。這樣說,雖讓人聽得不那么刺耳,但失去了批評的語氣,顯得像是在調侃。
(2)換種批評方式,效果可能會更好
不直接批評對方,而用打比方、舉例子的辦法提醒對方,促使對方解除疑慮或恐懼,提高認識改正缺點。
有時,無聲的行為更甚于有聲的批評。例如有一個大老板開辦了許多大商店。他每天都要到商店去看看。一天他發現一個顧客在柜臺前等著買東西。誰都沒注意到他。售貨員站在柜臺的另一邊正在聊天。這時,這個大老板沒說一句話,迅速站到柜臺后面,給顧客拿了要買的東西。他的這種行動便是對售貨員的無聲批評。
(3)批評的重點不在錯誤
一般的批評,只是把重點放在對方的“錯誤”上,卻并不指明對方應如何去糾正,因此收不到積極的效果。積極的批評,應在批評時,提出建設性意見,以利對方改正。被批評者也會更加認識到你批評得很有道理,從而使對方心悅誠服。
(4)設身處地替對方想一想
設身處地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讓被批評者站在批評者的角度,讓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這樣的錯,你批評不批評?”讓他換個位置來認識自己的過錯。二是讓批評者站在被批評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對自己的過失是否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甚至會主動檢討而不希望被人嚴厲呵斥?
(5)批評要注意場合
某些批評本來是公正有理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效果不錯。但如果選的時間、地點不對,效果卻截然相反。如果某人常常在同事面前被老板批評,他一定會感到羞辱窘迫,甚至是不滿、憤怒。事后他最先想到的是同事們會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而不會注意到老板批評的內容。這樣不但批評沒有效果,反而會讓他產生其他想法。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評取得更大的效果,就應該注意說話的時間、地點,該一對一批評的就不能有第三者在場。當著不相干的第三者或眾人之面直接批評某人,不僅使被批評者沮喪或氣惱,還可能會使在場的每個人都感到尷尬,擔心“下次會不會輪到我”,從而與你在心理上產生疏遠感,等于是批評一個,得罪一群人。
(6)批評口氣要盡量委婉
被質問會給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會把對方逼到敵對、自衛的死角。
被訓斥會讓人覺得低人一等,被藐視,感覺人格上受到污辱,會使對方感到很壓抑、反感。
而口氣溫和、委婉,會使對方心理上產生內疚感,從而愉快地接受批評。批評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溫和。得體的語調、表情或其他的身體語言,可以避免彼此意見溝通時的敵意。
以上幾種批評的方法若運用得合理恰當,能給批評方和被批評方都帶來相對平和的心態和較好的結果,反之不但會傷了和氣,還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分歧。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問題的解決,因而批評方式的采用是為了批評目的而服務的。只有批評方式恰當而合理,真正做到了“良藥不苦口”,別人才會欣然接受。而且知道你的用心良苦,非但不會責怪你,反而會感謝你。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