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們的物質生活得到大幅改善,然而,收入增加,一些人的快樂并沒有增加、幸福并沒有增加。相反的,卻是煩惱增加、痛苦增加。現代社會緊張、忙碌、浮躁,面對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有人選擇逃避,甚至放棄生命。如何尋回失落的幸福快樂,佛家有一首偈語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靴踏遍嶺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幸福來自安定,快樂來自自由。如果我們不知道生命的本質是什么,不知道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我們就沒有辦法活得自得、自在,也就難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1、苦海有岸,豁達為舟
有語云:“人生是苦海。”確有幾分道理。每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有很多苦,有些人為健康所苦,有些人為財富所苦,有些人為容貌所苦,有些人為家庭所苦,有些人為事業所苦。雖說人人苦處不同,但總有所苦;雖說人與人之間苦樂不均,但也沒有人是一生順遂的,人生的道路不會永遠平坦。然而,如能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苦處,也許苦就不成其為苦了。
人生如潮水,也有潮起潮落、起伏得失。每個人的能量不同、境遇不同,成就也自然不同。人一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斤兩;二要盡力而為,才不會不勝負荷而苦不堪言,也不會因虛度光陰而有所遺憾。
人生本來就是不圓滿的,世界也一直處在變化之中,因此我們不能期待一生一世都一帆風順、風平浪靜。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時,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風暴遠離,而要學習如何在風雨中翩翩起舞,正視困難,迎接挑戰。
我們常常眷戀著過去,寄望著未來,唯獨不在乎現在。過去的傷痛,不愿忘記;過去的成就,沾沾自喜;難以預測的未來,更是讓人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活得不實在,是很多人的病,兩腳像踩在云端,輕飄飄的。我們要瀟灑地將過去放在過去,踏實地過好當下的日子,讓美好的未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求不完,苦不完。”“煩惱是因為想太多,痛苦是因為不滿足。”我們常常把快樂、幸福,寄托在外物身上,以為得到我們喜歡的東西就快樂,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痛苦。其實,從物質上得到的滿足,是一時的、短暫的,不知足的人,得到再多都不會感到滿足,更不會感到幸福。貪得的心,是煩惱的根源。
舌頭與牙齒是最親密的關系,牙齒都難免會咬到舌頭,人與人之間,不管是親疏遠近,也總有利害沖突的時候。力爭到底,往往兩敗俱傷。其實,有時候不必那么計較。得失、禍福、是非、善惡,本來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理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有理,就不顧念別人的理。
2、放下包袱,不見苦海
豁達地面對煩惱,其實就是要放下。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指放下會影響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或人、事、物。科學證明,人類的很多疾病都是心理不健康所引起的,心臟病、高血壓、腸胃病、消化系統不良、內分泌失調、免疫系統失調等等,都可能由情緒緊張、憂郁、焦慮、急躁引發。對于由情緒引發的疾病,藥物的控制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治本之道則在于——心病還要心藥醫,解鈴終須系鈴人。必須靠自己有一顆豁達的心,放下負面的情緒,抱持陽光心態。
相傳,布袋和尚有詩云:“布袋,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也就象征著包袱,若是一個人總是背負著很多的包袱,當然非常沉重,苦不堪言;放下包袱,則自然脫離煩惱。布袋和尚的布袋,裝著健康、美麗、親情、友情、愛情、事業、富貴、智慧等美好愿望。人生有夢最美,但是夢要踏實、真切,不能遙不可及,不能力所不逮。放下包袱,不是放下需求,而是放下貪求;放下包袱,不是放下希望,而是放下奢望。
追求夢想要有度,凡事要適可而止。放下心中的掛礙,才能事事無礙。放下執著,才能通達世情;放下貪念,才能知足常樂;放下傲慢,才能虛懷若谷;放下忌妒,才能欣賞別人;放下恐懼,才能心安理得;放下不安,才能逍遙自在;放下憂患,才能隨遇而安。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