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生需要歸零。每過一段時間,都要將過去清零,讓自己重新開始。別讓過去成為現在的包袱,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遠。人的心靈就像一個容器,時間長了里面難免會有沉渣。時時清空心靈的沉渣,該放手時就放手,扔掉過去的包袱,時時刷新自己,這樣必能收獲滿意人生。
1
曾跟一位英語老師聊天,問到她什么樣的學生最難教。
老師答:沒有求知欲的學生。
老師在一所知名的外語學校帶成人培訓班。她說,遇到底子再差的學生都不怕,就怕遇到那些似懂非懂卻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學生,他們來報培訓班是浪費錢,也是浪費老師的時間。
老師講起她帶過的一個自稱是企業高管的學生,叫凱文。
課堂上,凱文同學常常打斷老師的講課,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提出質疑;分組討論問題的時候,凱文同學也從不和同組的人互動。
凱文同學常有意無意地跟人透露,說自己做過企業文化培訓,有著很豐富的教學經驗,言語中也常常透露出優越感,認為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討論都不夠水平。
起初,老師們還在一起研究要怎么幫助他,可是問及哪里沒有聽懂,連凱文同學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時間長了大家才發現,其實為他操再多的心也沒用,他根本不是聽不懂,而是不想聽。他習慣了站在某一領域的巔峰,不能接受自己在另一個領域里從零開始。
求知的道路沒有盡頭,杯子若是滿的,就裝不下任何東西了。
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只有懂點皮毛就不愿意再學習的人,才以為自己天下無敵。
2
我們曾經有一款涼鞋在海外賣得特別好,消費者一致反饋好看又好穿。
這款鞋成本比較高,一直只在高端的專賣店銷售。客戶見消費者反響不錯,便想在大賣場開發同樣的款式,但價格要適應普通消費人群的需求。
把皮料換成了合成革,把金屬紐扣換成了塑膠扣,把鞋底的橡膠成分再去掉一些……一通折騰下來,離客戶的目標價還差一點。
人工和損耗已經沒有再壓縮的空間,我們便跟客戶下了“最后通牒”,單價只能這么低了,再低就不接單。
當時我們工廠在行業里還是頗有影響力的,我們做不了的鞋子,同行基本也接不下來。本以為客戶會在單價上退讓一步,但不久,客戶便向我們購買了技術物資,說是有另外一家小工廠接了這個單。
我們一直好奇對手是怎么做到的,等鞋子面市以后便買了一雙拆開來看。
原來,對手工廠取消了一層隱蔽的位置固定襯板,靠這個減少了材料和人工成本。對于低檔鞋來說,這算不上是偷工減料,甚至更考驗制鞋技術,至少我們都不敢做這樣的嘗試。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守著現有的成績沒有危機感,很容易固步自封。那些成就我們的東西,最終也會框住我們,甚至毀滅我們。
很多時候,擋住我們前進的,往往不是缺陷,而是“經驗”。
3
那些有追求的人,從不“留戀”自己的經驗。
有一次去參加本地作協一個小小說改稿會,改稿會請了省刊的編輯老師來做評委。
點評的時候,評委老師提到一份署名為“張三”的稿件,我們面面相覷,都不知道“張三”是誰。
點評完了之后,作協最德高望重的材叔出來領走了這份稿件。他說,只是怕評委老師顧及他的面子,不敢“下狠手”點評,所以用了一個假的筆名。但他卻真心希望以一個無名小作者的身份,得到老師最犀利的指點。
聽到這番話,在座的后輩們都感到汗顏。
我們初出茅廬,常常因為某一篇文章的成就就覺得自己攀上了高峰,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名號。而材叔年近古稀,數十年筆耕不輟,創佳績無數,卻甘愿隱姓埋名。
一知半解的人常以為自己無所不知,而大徹大悟的人卻認為自己一無所知,這就是差距。
世面見得越少,越容易自高自大。如果內心修為不夠,很容易稍微做出點成績就開始目中無人。而眼界開闊的人,卻是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哪怕是面對后起之輩,他們也能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空杯心態,才是求知的最高境界。
學,而知不足,知不足,而更好學。成長就是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