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像得病了。
明明硬盤里塞滿了干貨技巧必背帖,
大腦里依然空空如也。
明明自拍修圖老半天,
超高評論量卻拯救不了現實苦瓜臉。
明明一天吃兩頓夜里狂跑三圈,
前凸后翹還是渺茫又無期。
可氣的是。身旁那些家伙,要么人美條順氣質佳,要么雙商把人虐成渣。
你開始暗罵。做人真沒勁。努力有屁用。否則,我怎會平庸至此。
焦灼、不甘、嫉恨、泄氣……
只能刷微博聊八卦逛淘寶,心力交瘁暴食再昏睡。
哪怕轉頭便清醒,我為什么為什么又浪費時間啊。
這樣的你,
可真焦慮。
1
-身心掏空型焦慮-
最近有個熱詞總在刷屏——“空心病”。
雖是杜撰之語,它卻折射出大學生們的群體浮躁:
孤獨,情緒差,興趣匱乏,感覺學習和生活沒什么意義,無法建立深層親密關系。
像身處于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不知自己該想什么,該做什么”。如此一來,只有日日浮沉,身心掏空。
電影《黑天鵝》里的女主角Nina,是個典型的焦慮患者。
受原生家庭影響,她從小忍受母親的“絕對控制”。長大后,Nina成了一個追求極致的舞蹈家,“姿勢精準無瑕,卻一直沒有靈魂、沒有自我”。
后來她終于有了機會——在《天鵝湖》中一人分飾兩角。為了實現理想中的”完美“,她既要保留白天鵝的矜持優雅,又要逼迫出本性的邪魅妖冶。
外部壓力與自身矛盾之下,Nina幻覺頻現,直至精神分裂。
片尾,是正式演出。Nina隨音樂起舞、搖曳、謝幕。伴著掌聲如潮,她卻摔落舞臺,臥躺血泊。
黑白天鵝終于不再搏斗。她死了。
從表面來看,Nina所患之心病——是一種能力焦慮。就像溺水之人。越亂撲騰,越易腿腳抽筋、下沉加速。
而事實上,能力焦慮的背后——往往是關于自我存在和自身意義的質疑。
這位腹黑女主正是如此。自始至終,她都背離著本心。鮮有幾次覺醒,無不押寶一般,“盡數拋給了外界環境,以及母親、老板、觀眾們的熱切目光。”
對于缺乏生活掌控力、自我意義感的人而言:一旦努力無法消弭有關未來的不確定,那么些許敏感、比較、失衡、落差,便都會成為焦慮的「幫兇」。
得病的你我,概莫能外。
之所以“明知道”卻“做不到“,之所以手頭事畢卻內心空茫,之所以害怕失敗壓力山大……
說白了,是沒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源動力不足,眼前之物便如雞肋。吃不進,亦吐不出。
《霸王別姬》中關師傅說的很妙,“人要自個兒成全自個兒。”倘若把一生妥善安放于他人設定好的藍圖,你所癡妄的,也不過是他人眼前的風景。
日子久了,激情會撤,野心會碎,雞血會餿。
身心掏空的你——
先要找到“真實的自我”。
2
-急功近利型焦慮-
咱生活的時代,也有病。
早起刷手機,你發現《畢業月薪十萬是種怎樣的體驗》《上了985,211,才發現一無所有》之類的偽干貨、牛人帖,昨晚便霸屏了朋友圈。
耳聞輿論場,你知道網紅都靠臉吃飯,10萬+閱讀不算多,資格證是秒過的,少年當老總沒啥可奇怪。
日益浮躁的社會,蔓延的功利主義,迷蒙雙眼的你我。似乎都在刻意屏蔽著:萬能傳播鏈上,所有個例均能包裝成典型,所有光鮮都可放大和偽飾。
眾聲喧嚷,唯你語塞。出名趁早,就你晚成。真恨不得啊。三天刷完一門課,節食減掉一身肉,搖搖約來一男友。
想要速效成功的野心越強,你越發看不起當下不求上進、泯然庸人的自己。
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數”,三十二年的房貸、挨不完的暴揍、加不完的晚班……日子過得苦兮兮。
然而,這老大叔成天就知傻笑,坦然得很。
工作不順,他就想想身邊老婆兒子,想想今晚看場球賽。心情不爽,只要手邊有杯冰啤酒,煩惱就咕咚咕咚灌下去。
現在回想,小新爸爸很厲害呀。那種“生命要浪費在美好事物上”的人生哲學,他玩兒得很溜。
對咱“大多數”而言,或許平庸才是生活常態。
如果僅因所謂的“優秀”、“成功”,逼著自己飚速前行不管不顧,拋卻瑣碎日子里所有靜候和熱愛——那壓根不算上進,而是無謂之較勁。
小時候丟過的臉、走偏的路、考砸的分數;長大后沒用的閑書、如夢的愛情、悔不當初的抉擇……
才二十歲啊——
還怕什么來不及。
3
-假性勤奮型焦慮-
此類焦慮者,往往自律力驚人。
平日卯足一口氣,緊繃一根弦,很少懈怠和歇息。
像我有個朋友,他每天早出晚歸泡圖書館,拼命三郎般考研考證、看書做題。偶爾碰個面,他要不左手刷題右手扒菜,要不就掏本單詞書嘰哩哇啦。
大前天,他很突然的,說找我聊聊。
-“真氣人。考前兩個月我就沖刺了,每天熬到兩三點,卷子做了幾十張。居然又不及格?你說改卷的是不是有毒……”
-“我老覺得,身體不怎么聽使喚。明明累得想休息,腦殼又往外蹦公式蹦大題。除了讀書,其他好像沒啥意思……“
剛開始,我挺同情,也挺佩服。聽了好一會,我才反應過來,這哥們兒,分明是個「低品質勤奮者」。
用他原話說,熬夜大法好,苦讀是個寶。
考四六級是滾動式抄背單詞,學數學要一手刷題一手答案,不睡覺可以趕超別人多贏幾分,減少外出就能修身養性保實力。
這恰好解釋他為啥“越努力,越焦慮”。說白了,就是空有「忙碌的姿態」,卻沒有「透徹的深思」。
你說勤能補拙沒用?當然不。但也有前提啊。最起碼,“勤”得用在真正棘手且更有價值的部分。
在偽用功者眼里,“收集信息”,無異于“獲取新知”;“把書翻完”,意味著“我在進步”;至于“熬夜苦讀”,會讓自己“感動想哭”…
時間久了,難免形成思維上的「能力錯覺」。
光上課不考試還好,可一旦假象戳破、高分夢碎,那真是欲哭無淚。
“這不可能啊,怎么才這點分?“”唉,我當時怎么沒多熬幾夜。”“原來這本書背兩遍沒用,起碼三遍……”
就這樣,深陷在否定自我、質疑環境的情緒怪圈。
有時候,不怕真窮,只怕偽忙。
不怕效率低,就怕動腦懶。
抱怨“越努力,越焦慮”的你——
不如緩緩。咱先深度思考。
完
其實,“焦慮”沒那么可怕。
身心掏空,也許定位沒準;急功近利,也許心態跑偏;假性勤奮,也許方法有誤。
越是渴望擺脫焦慮的你,越要學會與焦慮共存。
適度了,它能當催化劑;
過度了,它就成定時炸彈。
你我的焦慮,
祝剛剛好。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