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活成一個戰士!
一位朋友有次對我說,下午去安撫一個離婚的朋友了,對這個離婚還是挺意外的。
我說,離婚不見得是壞事,不離,天天壓抑地生活在一起,指不定出命案。
朋友說,一直覺得他感情很好。
我說,應該是,他們的表演給予了你這種認識。
朋友說,對,是表演。
另一位朋友說,她的一位同學也離婚了,結婚不到三年,因為女方懷孕,男方說了句不要,養不起,她同學就覺得不適合在一起了。
我覺得,這樣決定,也未嘗不好。
不是我腹黑,勸離不勸合,而是,時代真的變了。婚姻不再是女性依附的殼。
有個說法曾經流傳很廣,“以前的人,什么東西壞了就想修,現在的人,什么東西壞了就想換”,聽上去,里面充滿了木心《從前慢》似的惆悵。
然而是很大不同的。
以前,不修沒辦法,因為物品短缺,情感也差不多。女子失去婚姻的庇護,在社會上無法立足,所以丈夫三妻四妾,妻妾們都只能啞忍,現在的人,東西壞了想換,是因為,有換的空間和資本。
掙脫一段情感,也是一種能力。陷在泥淖里,永世不得翻身,這輩子說不定也就毀了。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掙脫,其實是害怕找不到更好的,對自己沒信心,對世界沒信心,對于未來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沒信心。
鐘麗緹送大女兒去加拿大溫哥華UBC上大學,未婚夫張倫碩跟著忙前忙后。相差12歲的這段情感,曾經飽受譏諷。鐘麗緹不為外界所動,曾經說,“如今我遇到了,我就是這么勇敢,愛了就坦誠,不在乎別人眼中的我們是否合適,只在乎愛情就好了。”
我覺得這倆人挺配的,鐘麗緹就算是三個孩子的媽,也還是充滿青春感,張倫碩微博上發的“人魚夫婦在廈門,飛機晚點酒店自嗨”視頻真是炒雞快樂,這么會玩的人在一起,又何必管長不長久?一時廝守一塊玩會兒也是好的。
經濟和精神獨立的女性,的確不會太瞻前顧后,包括孩子也不是牽絆,因為她們可以處理好這些關系。
記得有次看某順回答問題,一位女性說是為了孩子才不離婚,某順尖銳地說別拿孩子做借口了,不離婚的狀態下孩子也好過不到哪里去。
很多人拿王菲的感情說事,什么結了幾次婚有幾個孩子,孩子姓氏不同,然而看竇靖童和李嫣的樣子,成長得健康快樂,并不像有些人陰暗心理中所想的那樣。
動,是一種進取。
靜,是一種沉淀。
敢動,是一種勇氣。
能靜,是一種修為。
有些人,在一家單位尤其是國企十多年了,會習慣安逸,不敢動,不想動,但變動不見得不來。而且,變動一來,也許致命。鋼鐵廠減產,大批工人下崗,就是例子。
長年在溫室里,技能退化,一旦被擠到市場,可能發現,并沒有可進之路。大潮之中,自以為有的那點游泳技術,并派不上用場。
有些人,在不愉快的家庭關系里,艱于呼吸,但是顧慮到別人的看法、社會形像、名利牽系,于是費力地維持。
所以知乎上會有已婚人士問能不能出軌這樣的話題。藏在匿名ID的背后,才敢于袒露自己的一點點想法。
網絡對于很多人來說,提供了這樣的庇護和發泄。現實中的不如意,是沒辦法對付的,但在網上,可以肆無忌憚地吐槽,而且好像可以不用負任何責任,所以,戾氣彌漫。
秋葉說,“我不罵人,我似乎真的沒太多負面情緒,我不知道為啥要和不相干的人生氣,哪怕他是你身邊天天見的人。”
又說,“我就是心眼大,其實蠻簡單,把時間浪費在情緒上還是目標上?我基本上是目標。”
所以秋葉能夠從一個PPT做的很爛的人,成為PPT大神。
提供情緒渲泄價值的咪蒙,和提供成長勵志價值的秋葉,你更喜歡哪個呢?
在網上吐槽,和搜集信息、吸收知識,你更常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時代已經不同,傳統固然有其價值,然而很多關系,都可以被打破了。
在《楊永信網戒中心的恐怖升級:電擊、洗腦、全國抓捕》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自己在《英雄聯盟》里段位曾是電信一區最強王者,這讓他有足夠的自信去打職業電競。這個決定在家里遭到了巨大的反對,父母將之視為‘騙人的’邪路,父母找了兩個親戚,說帶他去旅游,從南方到山東,一車直接開進了臨沂四院的網戒中心。”
這樣的父母,還活在傳統認知中,并不清楚職業電競也是正當行業,視之為邪道,于是,悲劇發生。
很多人活得畏首畏尾。
跳槽?不敢。
向男神女神表白?不敢。
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不敢。
從不幸福的婚姻中解脫?不敢。
不聽從家里的相親安排?不敢。
離開父母到大城市發展?不敢。
一個人旅行?不敢。
說白了,很多人是因為沒錢,沒能力,懶惰。
有人說,也不想依賴父母,但是賺錢少,房子的首付是父母付的,所以裝修也做不了主。
有人說,不想結婚,但是父母一再地催促,也怕親友看笑話,于是就結了,結婚以后,又開始被催生。真要生了,說不定又要被催二胎。這樣被催的人生,不知道何時了局。
前一個問題的解法,不是和父母溝通裝修,而是想辦法自己賺錢付首付。
后一個問題的解法,其實是和父母、家鄉保持一定距離,擁有自己的開心工作和生活。
圖省事省力又不想付出代價,各種因愛和善良而產生的羈絆,就很難指望人生按自己的藍圖發展。
那也就應該接納這個事實,情緒上不要有怨恨。
但是很多人是不甘心,一邊接受,一邊埋怨。
最近熱播的日劇《賢者之愛》中,女主用20年時間,把初戀男友和閨蜜所生的兒子,培養成自己理想中的伴侶,用這種方式展開報復。對這種腦洞和心機,也真是只有大寫的服。
日劇中,經常還會出現的情節是:
為了守護某樣東西,人們愿意為之拼命。
《犬夜叉》里,為了戈薇,犬夜叉不斷突破武力上的障礙,提升了自己的保護值。為了玲,殺生丸變得有情有牽掛。
活在世間,我們最應守護的人,應當是自我,擁有了這個能力,才可以兼濟他人。固然失去自我可以成全他人,但這樣的人,其實并不應該稱為“獨立的人”,只是一個附庸罷了。
一個強大的人,并不會因此而失去保護,因為在愿意保護ta的人心目中,永是值得,一味示弱,在現代社會,反而存在危險。
你敢不敢活成想要的樣子?
你想要的樣子,又是怎樣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