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沒遇上幾個低潮期,
怎么好意思談人生?
——國館君按
一生那么長,誰還沒有經歷低潮期呢?
可能是考試失敗了,失戀了,事業發展受挫了,沒有人會永遠一帆風順。
對于人生,季羨林是這么說的: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但完滿的人生,也需要低潮。
低潮時,或許自己覺得消極負面,但當你跨過低潮,會發現,這也是一種風景。
低潮,也是人生一種美好的際遇
陷入低潮期,并不意味著生活對你宣判了死刑,相反地,這會是開啟新生活的另一個際遇。
英國作家、詩人莎士比亞,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人,但又有幾個人真正知道莎翁成名前的處境呢?
莎士比亞小時候,家境還是比較富裕的。但后來,因父親破產,14歲的他不得不離開學校,從此,人生軌跡完全顛倒了方向。
因為對戲劇的濃烈興趣,他跑到劇院當打雜工,替人看管馬匹。雖是苦差事,但畢竟跟戲劇掛了鉤。這讓他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了戲劇,一有空閑便從劇院的門縫和小孔里偷看戲臺上的演出,慢慢地,自己也嘗試寫些歷史題材的劇本。
27歲那年,他寫了歷史劇《亨利六世》三部曲,劇本上演后大受歡迎,他贏得了很高聲譽,逐漸在倫敦戲劇界站穩了腳跟。
那段低潮時期的經歷也成為了他人生中一個亮點。
只要好好把握,低潮,也可以是人生美好的際遇。
不努力,人生將永遠停留在低谷
處在人生低潮時,不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達到人生高潮時,不妄自尊大、得意忘形,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有人笑談黃渤是“三無”男人:無美貌、無肌肉、無身高。
確實,在帥哥美女集結的娛樂圈,他算不上長得好的,甚至有點“寒磣”。所以他年輕時,唱歌唱不紅,跳舞也火不起來。
有朋友就勸他:改行吧,演藝向來都是年輕人的天下,你不能再耗下去了。又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他的內心也充滿了彷徨,以后的路到底怎么走,是改行,還是繼續耗?不久,他就想通了,繼續在各大片場接一些小角色的活。
面對朋友的不解,他笑笑,說:“演藝這條路,我雖然一直都不順,卻積累了許多經驗教訓與人脈關系,若是改行,這一切還不都得從零開始!”
如今,他成為50億票房影帝,大牌這兩字用在他身上都不為過了。
采訪時被問到:面對這么大成就,會膨脹嗎?他卻是這么回答的:膨啥脹呀,50億票房,再過幾年回頭看這不就是個笑話嗎?
調侃中透露出他本人對待功成名就的態度,不驕傲,不自滿。
跨過低潮,成功來得才更有意義
王石曾說過:“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他頂峰的時候,而是從頂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彈力 ”。
他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M”字,兩個高點一個低潮。從汽車兵到給排水專業大學生,到國企經理再到成功企業家,他堅持一步一步從低點走到高點。
在低谷時,他能更清晰地看到眼前的目標,也更明白,只有奮力反彈才有一線生機,而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便永遠上不去最高點。
低潮期往往能激發一個人潛藏的勇氣與智慧,逼著你不得不去努力向上,往人生的高點攀爬。當你跨過去之后,你會發現一片新的天地,一個嶄新的自己。
停在低潮里,低潮只是低潮而已,只有跨過低潮,低潮才更有意義。
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沒遇上幾個低潮期,怎么好意思談人生?
尼采說過:“那些不能打垮我的,必使我更堅強。”
人生漫漫,如水行舟,有順有逆,不要仇恨或討厭低潮期的自己,試著去改變、去努力。生活中那些不能打垮你的艱苦、磨難,必定成為人生中一筆可貴的財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