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我特別欣賞的一種人:不說廢話的人。
生活里,有些人說話總是摻雜很多水分。“水”,不是指作假,而是指話語凝練程度極低。
比如,喜歡加很多無關痛癢的詞,尤其是宏大詞匯。
“規模”、“模式”、“規劃”……
比如,喜歡用轉述口吻或夸張來表達事實層的東西,添油加醋。
“我就說,當時我就特別XXXX呢,果然,XXXXX,就知道!”
比如,一次次重復地描述一件事,使用一些詞。
“我覺得”“你知道嗎?”“你能懂嗎?”
還有一種,說一堆繞來繞去,核心意思要聽半天才能搞清楚。
……
(故意拐彎抹角的話術不在此文范圍內,此文只討論表達習慣和能力)
(二)
◆◆◆
為什么自己會欣賞不說廢話的人呢?
因為,人的能力和性格,和話語之間,有一種準確的對應關系。
從能力方面說,一個人說話,本質是一個抵達目的的過程。
當說話要經過很多彎路,能反應兩個能力缺失:
1.目的性弱:想不清楚到底想表達什么。
2.邏輯性差:分解目標,辨識含義層次、高效組合言語的能力太差。
當一個人說話精準明確時,能反映出以下能力:
1.抓得住重點:蹩腳的說話者,總在做加法,越描越黑。精練的說話者,大多是在做減法,只把最核心的東西拎出來。
2.深思熟慮:習慣撈“干貨”的說的人,早就在心里把旁枝末節剔除得差不多,他們習慣先想清楚再張口,腦子一般轉得也很快。
3.情商不低:人的注意力有限,如果鋪墊太多,聽話者是沒有耐心聽下去的。所以不說廢話的人,大多深諳聽者心理,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吸引注意力,不耽誤彼此時間。
(三)
◆◆◆
在一個人的能力之下,更深一層,是性格。
1.克制力:自己曾在《沉默,比說出口更讓人無法忘記》里說過,說話做事懂得“留白”的人,其實很少。
過度地描述和表達,其實說到底,是一種貪。
和貪吃、貪財、貪性一樣,貪圖表達,也是一種貪。人對于對想要達到的意義,總是貪圖描述。
但話語,是一個過猶不及的東西,它和一般努力不一樣,說出的話是不可逆的,很多東西講太多,反倒毀了。
所以,當一個人原希望達到的狀態被欲望壓倒時,他的性格根基是柔弱的,克制力不足,意志薄弱。
2.務實:人在世界上,跟說話對應的,是行動。不是說話多之人,做得一定少;只是相對而言,務實之人,一般不會花太多時間在無效率表達上。
以事情結果為導向的人,往往廢話很少。在評價事情時,也較客觀具體,不在空洞的理念上來回玩弄。
這背后其實是一種世界觀在“作祟”,有些人喜歡將世界從抽象往具體過渡、落實;有些人則喜歡將具體和瑣碎,往抽象化上去歸納,評判。前者更為實干和唯物,后者較為學院和唯心。
3.內強:演講場合,不同人有不同的面相:有些人廢話多,有些人則從容不紊……這跟一個人是否內強有很大的關系。
一個人,心里越是發虛,就越像溺水者,試圖抓住能想到的所有辭藻,來填補和掩飾準備不足或內心不安的尷尬。
而一個準備充分,經驗豐富,或是依靠實干起來的人,會更有底氣。
TA與所說的話,不是對抗的不信任關系,而是十足的受控關系:我說的話,每個字眼都是親身經歷的,它們是事實。
這就是一個人內強的意涵:真實的實力。
4.果斷:人的所思、所說和所做常常是一根直線上的三個點,彼此互相映照。
多余的話,反映在思考上,就是在盤算更多的可能;反映在做事上,就是在給自己留后路。
不夠堅定。
而一個割舍了廢話的人,正是帶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沒那么多借口,沒那么多其他可能。
這樣的人在工作中:小到一件事,是什么,能不能做,怎么做,幾點能做完,干脆利落。大到一番事業,開不開干,怎么干,一條路走到黑。
他們就像一只豹,盯住一個獵物,就錨定了往死里追,目的意識極強,專注力很高,沒有太多中間狀態。
以上,在我看來,是男人很重要的幾個特質。
對男人來說,做,永遠比說來得重要;實力,永遠比浮夸來的重要;理性,永遠比感性重要。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