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電影院看《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忍不住感慨,“唉,兩年了,我終于有一次沒錯過電影的開場,竟然還看到了其他預告片呢,這張票超值!”
不是我提前到了,也不是我準時到了,是因為我看的特別點映場,放映晚了。以前我檢票完走進影廳的時候,基本都是借著手機微弱的光彎著腰,一邊說著對不起,一邊想說,麻煩腿收一下,但是沒說,怕被揍。
不爭氣的我的確是個遲到慣犯,上班會遲到,聚會遲到,看電影遲到,就連約會也遲到,唯一不會遲到的是趕飛機和火車,但幾乎每次都是緊急通道的常客。
“再這樣下去我要沒朋友了”,我曾經這么擔心過,但事實證明我想多了,不是我人緣好,是因為我周圍的朋友們也有不少跟我一樣經常遲到,在一片相互理解團結友愛的氛圍中,我們仍然維持著可貴的情誼,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們。
可是話說回來,遲到這件事的確困擾過很多人,總遲到的怨恨自己,為什么就是改不了呢?準時的人也痛苦,畢竟還要花費時間等人,怎么就不能不遲到呢?
聽起來做到“不遲到”并不難,畢竟在沒有不可抗力影響的情況下,準時的確是可以自我決定且付諸行動的事,但作為一個經常遲到的人而言,我深知,遲到并不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它背后藏著很多小秘密。本著檢討和自我剖析的態度,決定寫一寫遲到這件事,不是為遲到正名,只是希望跟我一樣想改變遲到的人摸到門道,至少先找到會引發遲到的原因。
遲到,是我們對生活的一種抵抗
你會發現,遲到常常出現在我們不愿面對的事情面前,最常見的就是上班。為了準時上班,我們不能睡到自然醒,要早早起床,洗漱吃飯趕車,誰不想在溫暖的被窩賴床呢?而上班這件事,總是強制性的,即便你再熱愛你的工作,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些不喜歡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和同事。完全讓你開心的事情上遲到的可能性并不大,那是因為你的潛意識也在期盼著它的發生,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催促你早點去面對開心的場景;反之,面對不想做的事,這種情緒和意識就很難調動你的行動。
所以,遲到可以讓我們延遲面對不想做的事,讓我們的心里好過一點,即便你不停地在告訴自己不要遲到,但是你沒有成功騙到你的大腦,它清楚地知道,你不可能不去上班,不可能不去面對,你只能硬著頭皮行動起來,你掌握的最大權利就是用遲到表達你對這個世界的一點不滿罷了。
遲到的代價太小
剛才的那種說法是很弗洛伊德的,從潛意識的層面解析遲到的心理驅動力是可能之一,當然不能概括全部,畢竟人類不可能完全被潛意識驅使,我們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認知風格,它是相對理性的。
這種認知風格包含了我們對事物的預期和評估,當我們預期一件事成功的概率很小時,我們很容易退縮,當我們評估一件事要付出的代價很大時,我們就會猶豫。對于遲到這件事,依然同理。拿我舉個例子,為什么趕飛機或者火車我不太會遲到?那是因為誤機的成本太高了,我要為改簽付費,還要繼續花時間候機,如果我不能按時抵達目的地,可能會影響我后續一系列行程。
我付不起這樣的代價,所以認知引導著我會做出相應的舉動,提早出門,選擇不會堵車的出行方式、提前換好登機牌等等。
但是大多數遲到的代價都是很小的,很多公司對遲到沒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即便有也不過是少量罰款。對于朋友聚會就更是如此了,很少有人會斤斤計較你的一次遲到,我們只要道個歉,說句不好意思堵車,遲到就會像沒發生過一樣,不了了之。下一次,你很有可能會繼續遲到,因為你的認知里又產生了一條新的規則:遲到并不會給我造成什么負擔。
樂觀自信讓我遲到
除了潛意識層面和認知層面的原因,遲到也跟我們的個性有關,這種個性不能僅用好壞來評價,不過是一種心理傾向。
樂觀而自信的人往往是遲到的高發群體,因為他們在估計時間方面也同樣存在過于樂觀的傾向。比如,出門聚會,需要先洗澡,化妝、換衣服、整理要帶的物品等等,這些統共需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樂觀者一定會把時間預估為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這就導致他們一定不會提前準備,因為他們認為時間足夠了。對于自己,他們也極有信心,總是認為自己可以一秒鐘都不浪費的利用時間,可以在多項任務中無縫對接,不會出任何差錯。
實際上呢?他們往往因為過于自信,反而表現的不緊不慢,總覺得一切都來得及導致他們并沒有高效的做事,最后的結果是出發前的準備時間往往比一般的時間范圍還要長,即便是這樣他們也會覺得自己不可能遲到,說不定打車比坐地鐵更快,就可以把晚出發的時間彌補回來。
直到最后一刻,他才終于承認,遲到已經是毋庸置疑的結果,但他會覺得都是堵車的錯,下一次,遲到的故事還會上演。
我真的很重視這次見面
并非所有的遲到都因為抵抗和拒絕,過于重視也會引發遲到。比如約會之前,要精心化妝、搭配衣服,想做到每一個小細節都完美,往往就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來準備這次約會,而往往你越擔心越在意反而容易出差錯,即便是留出了冗余時間,但準備的過程當中總是會有無數個你預想不到的插曲耽擱了進程。每一個無懈可擊出現在你面前的朋友,都是出于重視,在他們看來體面周全遠比準時更為珍貴。
不想改變,不想結束
在我們去赴約、去上班、去某個地點的時候,我們是即將開始做一件新的事情,有的遲到者恰恰在這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他們不是對新的事情存在抵抗,也不是樂觀的估計了花費的時間,也能意識到遲到的成本問題,他們只是單純的不想改變眼下的狀態,不想結束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改變會讓他們煩躁不安,甚至產生反感。
我有過類似的體驗,下午五點要出門吃飯,但是之前的兩個小時我一直在看書,可能還剛好看到了精彩的地方,我會不舍得放下這本書,會討厭改變,我更希望自然而然的遇到一個我自己想停下的時刻然后再去赴約,而不是被動地按照時間表去做相應的事。
這種改變對我而言,意味著我要切換到一種新的狀態,意味著舊狀態的暫停和結束,而暫停和結束讓我充滿焦慮,因為它往往象征著失去、分離、不確定性以及重新適應,在這種對現有狀態的不舍和對改變的抗拒之中,便會延遲開始準備行動,造成了注定的遲到。
除了以上這些深層原因的習慣性遲到,還有一些常見的、可推理的遲到,比如懶散和拖延、時間觀念薄弱等等。
當然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發現遲到的真實原因才是解決遲到問題的關鍵。遲到看上去是無傷大雅的小問題,但如果已經給你和身邊的人造成了困擾,甚至產生了糟糕的影響,那么改變遲到就不再是一件小事,從做到準時開始,你的生活也會發生更多積極地轉變。
至少,我想下次早一點去電影院,不再打擾其他人看電影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