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每一個人的必然需要。但是,生活成怎樣生活才算美好?什么樣的生活才能讓自己覺得生活已經美好?是要讓別人認為自己已經生活得很美好還是只要自己覺得生活很美好就好?這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一旦這些問題找不到明確的解決方向,或找到了解決它的辦法但卻缺乏去解決的能力,那么人就會出問題,而且是精神上的問題。當然,還不至于到精神病的地步,但是精神會覺得空虛那是多多少少會有的。
這種“空虛”,往往都存在于那些擁有很多可能、機會或者富裕的人群之中。這很自然,因為只有富裕的人、擁有很多可能和機會的人才有足夠的本錢向著美好生活的目標奔去,起碼在物質上、可能性和機會上來說是如此。
至于那些不富裕的、缺少可能性和機會的人,他們更希望能過上美好的生活,但很可惜的是,因為物質、可能性和機會方面的匱乏,他們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往往會很難實現,甚至有些根本就不能實現。對于這些人來說,當他們意識到這些時,他們也一定會出問題,這就不僅僅是精神上的問題了,更多的是現實中的問題,比如困境、逆境甚至是苦難。
但天地不仁,老天爺對什么都不會特別照顧,不仁,所以公平。美好生活也是如此。美好生活對于人而言也是公平的,它不會因為你夠富裕就青睞你,也不會因為你貧困而拒絕你。
貧困的人往往感嘆日子難過,生活艱難。同樣,富裕的人也會有如此感嘆,這可不是矯情和無病呻吟。
美好的生活首先是需要創造的。創造美好的生活可不是一句空話,這需要人有創造力。而創造力這個東西是不會因為富裕而多,也不會因為貧困而少的。
只要有了創造力,那么美好生活是可以實現的,因為它可以被創造出來。能創造,當然就不需要去追求了不是?更重要的是:有創造力的人是不會有失意感的,一個貧窮的工匠只要能為自己的手藝自豪,一個潦倒的畫家自要能為自己創作的圖畫感動,他們就絕不會生出失意感來,沒有失意感,就能肯定自我的價值,而這,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
其次,美好的生活需要體驗。人能體驗出生活的美好,才會覺得生活是美好的。否則,身在福中不知福就不會成為一句成語了。事實上,很多的人其實已經在過著美好生活了,但他體驗不出生活的美好,所以他迷惘,他困惑,還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最后很可能就累死了,還得不到同情,甚至會被人嘲笑。
所以能體驗這種能力是很重要的,能體驗,才能確定自己是否正在過著美好的生活。而這種體驗的能力,來自滿足。一個人對追求滿足了才會停下來,全身心的去感受和體驗自己所追求到手的東西。愛情是個很好的例子:對愛情滿足的人才能享受和體驗愛情的滋味,不滿足,就會覺得我還能找到更好的,而已經得到的和想像中將會得到的并且更好的愛情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也就不值得享受和體驗。
所以,能適可而止,能自我滿足就是過上美好生活的第二個條件。
但這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指正常情況下而言的。在一些特殊的時候,特殊的環境和條件下,客觀而惡劣境遇的一切會扼殺人的創造力和正面體驗生活的能力。這種情況下,所謂的美好生活就變成了天方夜譚,癡人說夢了。
但人是靠希望活著的,而希望的力量又是強大無比的,只要人還有希望,那么希望就會讓人自己說服自己:這一切不正常的總會過去的,那時一切都會回復正常,我們終將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美好生活。
這個時候,人有了希望的支撐,就基本上可以忍受那不正常的環境和特殊的時期下的生活——困頓甚至苦難——的生活了。
但是僅僅是忍受是不夠的,因為人的忍受力是有限的,如果這不正常和特殊的環境持續得太長,能忍下來的人恐怕就太少了。
所以,為了能等待著能自由的創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那一天的到來,人們就得肯定目前的困頓和苦難生活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
是肯定其存在的意義,而不是贊同其存在的合理。
有人說過,遭遇到困頓和苦難,就把它當成修行吧。所謂“此時正當修行時”。這就是肯定其存在的意義,但卻不是贊同其存在的合理。
在創造力和正面的體驗能力被扼殺的不正常境遇下,人要想忍受困頓和苦難,只能是站在肯定美好生活終會到來立場上去發現困頓和苦難存在的意義,然后去肯定它。
一旦人們能肯定困頓和苦難的生活有著存在的意義,那么人們就可以選擇承受困頓和苦難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去拒絕、去被動的承受和忍受。如此,才能以不失尊嚴的方式在苦難和困頓中生活,也才能把現在的困頓和苦難的生活化為未來創造和體驗美好生活的動力和能力。
如此說來,是否能以不失尊嚴的方式去承受困頓和苦難的生活,也是將來自己是否能過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條件之三。
所以,要過上美好的生活的三個條件出來了:創造力、自我肯定和滿足的能力,以及能做到不失尊嚴地去承受困頓和苦難的生活的態度。它們每一樣都是很不容易的。都不是能夠輕易做到的。這說明: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但如果做到了,那么一旦美好的生活來臨,它也就不會輕易失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