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絕對不要張揚所受的恥辱或輕侮,而應該標榜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如此,會增加朋友的數量,而使敵人減半。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一旦遭遇點挫折、或者是不順,便總喜歡跟身邊的朋友嘮叨嘮叨,以期博得別人的同情,減輕痛苦,走出困境,實際上,這樣非但得不到幫助,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是弱者的表現。
有些事情是需要自己默默承擔的,經歷過痛苦的蛻變,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學過生物學的人都知道,蝴蝶在作蛹之時,翅膀會嚴重萎縮失去活力,所以出繭時必須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才能使得身體中的體液流到翅膀上去,兩只翅膀才能有力在空中飛翔。
對于上述情形,大多數人只是通過課本有所了解,并沒有親眼見證過整個過程。不過,有一個人比較幸運,他在經過一棵大樹旁時,發現一只蟲繭正蠢蠢欲動。于是,好奇心使他耐著性子目睹了整個破繭成蝶的過程:
起初,蝴蝶在繭蛹里面奮力掙扎,但是繭俑依舊牢不可破,它小小弱弱的身軀擺來擺去,看上去要想從里面出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見到這種情形,這個人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了,他找來一個尖尖的樹刺,在繭蛹上輕輕捅了一個洞,以幫助它從里面出來。沒一會兒,它便從里面慢慢探出了頭,最后一點點整個身體都輕松地鉆了出來。
他正在為自己幫助了一個弱小的生命而沾沾自喜,再一看好像有哪里不對勁。仔細再看才發現,它的身體顯得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無力。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是好心辦了壞事,只見那只蝴蝶不僅不能飛翔空中,呈現它的完全美麗;反而很痛苦地爬了一會兒就死了。
大自然一向奉行的法則就是優勝劣汰,一只沒有經過錘煉的蝴蝶,必然經不起更大風雨的考驗,所以被淘汰了。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沒有經歷過痛苦、折磨,又豈能磨礪出堅強的意志?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就是一種承受,人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這些最終都只能由你自己擔起,別人是不可能也無法去替你分擔的。因此,與其花時間去博取同情,不如努力做個強者,自己跨過困難。
再者說,別人再同情你,不過是一下皺眉,一聲呼喝,得到了于你也沒什么用處,反而心痛。所以說,將自己的傷心難過攤開來,交給外人去翻檢,本來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這世上任何時候都不乏一些“假仙”,他們足上片塵不染,于是可以慷他人之慨,說得輕松又自在,好像自強自愛自尊樂觀開朗活潑只是一個紙人,吹一口氣就可以站立。
現實遠非如此輕松,你的痛,在你身上,你的脆弱只有你明了,旁人無法感知,所以不要向任何人訴苦,不要博取同情,不要裝可憐,否則日久了連自己都會相信自己就是個弱勢群體,從而成了永恒的失意人。
如何才能承受痛苦
首先,要知道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每個人必須自己去趟平它。通往強者的路上,永遠都有苦難在等待。苦難使人經受考驗,苦難使人奮勇拼搏,苦難是人生的磨刀石,天才都是從苦難中爬出來的。
其次,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沒意義的事情上,訴苦是最無效卻又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事情,為此,停止訴苦本身就是一項壯舉。
第三,你的脆弱之處正是你的軟肋,讓越多的人知道,受到攻擊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定要記住,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最靠得住,人與人之間需要信任,卻不需要輕信。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