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內容的,而這些內容并不是完全依靠我的想象輸出的。我需要獲取比我原本輸出多很多倍的信息,才能夠順暢地輸出內容。為此,我胡亂看了不少書,閱讀了不少標題,被動地接受了不少碎片化的教育。總的說來,就是我能看到的世界。
我認為自己是不具備獲取信息的能力的,首先,我在上網的時候,很少能夠主動去搜索需要的信息。大多數人應該和我一樣,缺乏一個搜索信息的目標詞語。即使在有一個特定目標詞語的時候,搜索獲取的信息也僅僅是搜索頁第一頁的內容。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只需要一個結論,過程并不重要。這也是搜索動作的基本邏輯:明確結論,找到它,然后結束。
相對于這么隨意的搜索,直接接收送上門的信息,更加可悲。因為,這個時候,你看到的世界,是別人給你呈現的。這樣說也許不覺得事情的嚴重,如果說別人把你丟進一個井里,讓你這樣看世界,你有沒有一只青蛙的感覺呢?我認為我自己就在這樣的井里,被周圍深深的壁壘包裹著。而且,井壁很滑,上去很難。
也許要問,有什么辦法嗎?也許我可以對抗送上門的信息,主動出擊獲取信息。沒錯,可以對一個關鍵詞做深度搜索和研究。去圖書館,咨詢專家,把搜索項目挖到底,加上自己的客觀充分研究,一定能夠確保信息的通透性。可惜,不好意思,沒有糖衣包裹的黃連,孩子們不愛吃。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