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純屬觀點詼泄,并無針對性攻擊!若涉及望請擔待!于此鞠揖!
一.什么是境界。
感悟得來的是境界嗎?你所謂的感悟是在你知的基礎上去感悟,而所得到的依舊是知識,并不是境界。真正的境界是一種對待事物的態度一種由內而外的信仰。
境界與知識的關系。
知識誕生于思考之中,而境界是你對思考本身的總結。境界也可以作為一種知識傳播,而知識并不是境界。
那到底什么是境界呢?
境界是自身思考的反應物,而底物是你要解決的問題,產物就是知識。如何將問題變成知識這是你思考解決的,變成什么樣的知識,是你的境界決定的。
境界決定你思考問題的方式,境界不是一些外在的表現:如虛無縹緲,故作高深,看透人心等等,那都只是一種幼稚的行為,那并不是境界。
真正的高境界是全局思維,由點及面,而且是講道理的,一種積極的態度。
二.中西結合的思想。
境界是包括人生信條,良知,知善惡懂事非。
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君子之道等等是具體的存在的。
注釋:1.良知是指圣人之道,精髓在于仁義禮智信,在于忠孝禮儀等等。要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該做與不該做。2.何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分為知與行。
(1)知是指可以學習的知識,這里不包括虛的知識。
(2)行是指掌握了知就要去做事。用理論指導實踐。
這里包括了在什么位置就要做什么事,如你是學生就要學習知識研究問題,這本身也是一種行動。行并不局限于做事,思考也是一種行動。
3.如何知在于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在于對事物本質的研究。
格物:研究問題的本質辯證的看待用發展的眼。
光去尋找聯系,得出結論。
致知:研究的問題結論整理成知識,用來指導實踐。
這里包括虛與實:(1)虛是指不禁推敲的,主觀臆斷的東西,不能用來指導實踐。(2)實是指具體,有依據,可指導實踐的知識,
4.君子之道在于內省,在于胸懷天下。
何為胸懷天下,對天下要有包容知心,天下并不局限于一個國家,
何為天下狹義為天之下。
廣義為一切存在理論知識和思想的地方。包括了世界,宇宙乃至宇宙之外。去批判吸收一切值得吸收的知識,并對糟粕進行客觀的評價。
5.什么時候去學虛的知識。
虛的東西不禁推敲,無法指導實踐,因此無法創造價值。
但是就不該研究了嗎?我覺得應該研究,
研究分兩種:一種:掌握基本規律,辯證批判吸收。可以作為一種工具一種參考。另一種是研究分時間,全面掌握。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經濟條件達到一定程度,或在你退休之后再去研究,原因是虛的東西,會消磨人的意志,如道家思想中的絕圣棄智,無為思想。儒家的知足心里,還有虛無縹緲的陰陽五行等等。這些哲學大部分缺少的是進取心,鉆研和實踐。甚至還有小人勞力,君子勞心的理論。有的本身沒有什么價值,但可以作為興趣愛好,去研究。
以上的這些虛的知識并不是境界只是對外界環境的研究,本身就是知識的一種。境界是對待事物的態度和人生信仰,是如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
中國文化的精髓在于君子之道,納百川。在于天下,要有天下觀。全局觀。
中國文學思想的精髓包括孔子的君子之道,鬼谷子的縱橫之道,老子的無為之道,朱熹的格物之道,王守仁的知行之道,周公的禮學之道等等,各有千秋,同樣各有利弊。如何從中取章,就需要辯證了。批判吸收,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學科是完美的,哪怕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現在也是一種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思想。
總結:我的信條是,心存良知,知行合一,對待問題事物,要用君子之道,格物致知,對待觀點要辯證,論證虛實,客觀看待問題。
知識沒有好壞之分,哲學也沒有國界之分。
要運用君子之道先格物,再辯證,最后知行合一。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