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因為害怕窮困潦倒、背離主流,而做著不喜歡的工作,不敢去做想做的事情、過想過的人生?
我曾經就是這樣。
大學畢業以前,我一直過得中規中矩,認真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不偏不倚。
這也是身邊大部分人所走過的人生,是父母所期待的,安穩,安全,波瀾不驚。
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一直很懷疑,卻不敢偏離主流的道路,害怕一偏離就會跌入未知的深淵,害怕與同齡人不一樣而使差距越來越遠。
直到遭遇了精神危機,不得不尋找出路。才在一次次掙扎、嘗試中,學著遵循自己的本心。
神奇的是,自那以后人生開始變得順暢自然,不再擰巴,且在每一次重要的轉折點上,都有一個永難忘懷的篤定瞬間,在其中獲得了神奇的啟示。
在那些瞬間,我總是突然就做下決定,沒有思考分析,決定之后,沒有猶豫,一往無前。
我的人生沒有因此變得很糟糕,反而是走向了豐富有趣。
我常常忍不住感慨,原來小時候我們接收到的對社會的種種恐懼、擔憂,對主流道路不由自主的趨從,都是沒必要的。
這也是這個時代帶來的紅利吧,讓許多人不用再壓抑自己的個性,去依附一個不適合的組織。
這是時代賦予我們做自己的機遇。
決定去打工旅行的瞬間
那是一個冬日午后,上海少有的陽光燦爛。
陽光透過窗戶照進房間,照在書桌上,光影斑駁,明暗晃動。
我獨自坐在窗前,心里忐忑不安。
這種不安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雜志社出現人事動蕩,主編帶著部分采編團隊出走,另立山頭。
由于這本雜志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力和權威性,這甚至成了一個國際新聞事件。
我只是一個剛剛畢業的職場菜鳥,在這場動蕩中微不足道、隨風而行。
但作為個體的我,卻也承受著內心的風暴。
還沒畢業就開始在這里工作,關注上市公司動態、分析財務數據、聯系采訪報道……
我對此一點都不感興趣,數據分析也不擅長,完全就是可怕的折磨。
時常在工作間隙感嘆:天,你都在這里做什么呀!
心里還有對自己的厭棄:為什么要迎合主流,做自己一點兒都不感興趣的事情?
身心分裂,文藝青年的神經被折磨得快要崩潰。
那段時間常常不自覺地陷入嚎啕大哭、歇斯底里的狀態。
雜志社的動蕩就像一個縫隙,讓我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
那個午后,看著書桌上的光影斑駁,莫名其妙地打開了國際青年旅舍的網站,開始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瀏覽。
青旅似乎暗合著我內心的向往:想要自由。
于是突然決定:辭職,去青旅打工,然后旅行。
迅速確定了一座溫暖的城市——廈門,找了兩家正在招聘的青旅,發去求職郵件。隨后又給雜志社寫了辭職郵件。
一個下午時間,搞定了所有事情。
傍晚去游泳,在水中什么也沒想,注意力都集中于換氣、蹬水、滑動前行。
從游泳館出來,意識重返大腦,才突然反應過來我辭職了,要開始一種新的、全然未知的人生,有點離經叛道,會很漂泊不定,那一瞬間覺得不可思異,就好像一切不是真的。
但又莫名地堅定,義無反顧了。
于是知道,將會如此走下去。
決定結束流浪、重回主流的瞬間
隨后一年,在不同的城市輾轉,時而旅行,時而停留,猶如一個流浪者。
先是在廈門的青年旅舍,當了三個月前臺。
某天,獨自坐在旅舍的花園里看書,心里飄進一個念頭:大膽地往前走吧,不用限制自己,也不用考慮旅行結束后做什么,一定會有答案的。
兩個月后,對前臺工作早已駕輕就熟。非常簡單,不用動太多腦子就可以完成。
它有有趣的地方,每一次與客人打交道,我都會好奇他們的過往、職業,憑借著蛛絲馬跡去猜測。也時常與客人聊天,了解不同的人生。
但還是會感到不能盡興。
一天早晨,開門后灑掃庭除,一切準備妥當后,一個人站在空曠安靜的小巷門前,突然思念起大城市,想做一些更復雜的工作了。
于是,妥善地交接好前臺工作后,便背著包繼續上路了。在回歸大城市之前,再把想去的地方走一遍。
一路走到了拉薩,在拉薩停留了三個月,擺地攤、當記者。走到甘南郎木寺,又停留了一個月。
越停留,越清晰地知道,旅行快到尾聲了。大半年輾轉漂泊,有些累了。
當你有某種心境時,答案便會不經意到來。
一天,沿著鎮上的白龍江徒步,走了一個多小時,行至一條泥土路的拐彎處,那一剎那,突然被一個念頭擊中:還是回去媒體做記者吧,對此依然懷抱熱情。
不做財經新聞了,改做更感興趣的法治新聞。
回到旅舍后,打開電腦,開始搜尋工作機會。
恰好看到一家主流大報正在招聘記者,發去簡歷和求職信,一天后接到讓我去面試的電話。于是清楚地知道,要去北京,回歸正常生活了。
我總是抓住這些猶如神啟般的瞬間,決定人生該如何走。
2013年,決定是否留在大理的瞬間
在北京的報社工作了兩年,以一名理想主義青年的立場,發表事關公共利益的報道,影響了政策,也獲得了報社的種種獎勵。
兩年后,開始感到,心里有些躁動的東西無法安放。內心長出一些想要表達的東西,逐漸與日常工作不能完全結合。
并且,獨自在大城市生活,有些孤獨,整個人趨向于自我封閉。到了想要結束這份工作時,已進入到不想接電話、不回短信、不想見人的狀態。
于是不顧挽留,堅持辭職,去東南亞旅行,呆在大理發呆。
在大理停留的一個月,思考著接下來的人生。
想過在人民路上開一家小店,賣咖啡與雜貨,甚至還去看了鋪面。
那時,人民路上的黃金鋪面也不到5萬一年。對此我有些動心,但始終不能下定決心。
一天,在人民路上晃蕩,抬頭看到蒼山,一個念頭閃過:在大理開店不是我干的事啊,還是想做跟傳播相關的事情。
“傳播”二字抓住了我,發現自己仍深深被它吸引。
前路瞬間清晰了,那時移動互聯網、自媒體尚未全面發展起來,做傳播還得回北京。
于是有了后來在北京的自媒體創業,成為萬千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并終于轉向了自己最感興趣的文化娛樂領域。
2017年,決定重返大理的瞬間
創業一年,全身心投入一段后,身體撐不住,倒下了。
北京的霧霾也越來越嚴重,一到冬天就心生恐懼和壓抑。
2013年呆在大理烤太陽的記憶不時涌出來,牽引著我,決定離開北京去大理。
起初呆在大理的兩個月,什么也沒做,也不去考慮未來,只是休息、調整,等待身心恢復正常。
兩個月后,恢復得好一點,決定去上海看看。這座我念大學的城市,像另一個故鄉,每當不知道走向何方的時候,就想去那里走走。
回到大學校園,過往的時光就像電影一樣在腦間回放,在這座校園里所感受到的種種熏染又重返鼻息。
那是人生中多么珍貴的時光啊,它讓我看到了許多閃著光的人生,與高山仰止的修為,給了我大膽追尋內心所向的底氣和勇氣。
那天,一個人呆在同學家里,起身從客廳走到臥室的時候,一個清晰的念頭瞬間掠過心間:我要回大理,去寫作,寫心底里感興趣的東西,去表達自己。
呆在上海,生活成本高,必須去工作掙錢,難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支撐自己,去寫那些在當下一點兒也不掙錢的文字。
于是又毫不猶豫地重返大理。
直至今日,在大理快一年了,時而感到對此處的生活越來越濃厚的喜愛。
夜晚醒來看見窗后的蒼山,山頂上星星點點,月光閃耀。傍晚時往山下走,對面洱海上覆蓋著橙黃溫柔的霞光。
這些時刻,心里常涌動著歡喜、激越或者平靜、溫暖,感受到對世界、對大自然的愛,這愛讓人想要積極開心地活著,想要有所創造。
經常呆在家里看書寫字,寫下的東西發在適合的平臺上,神奇地得到許多共鳴,在虛擬的空間,體會到歸屬感,比之前在工作單位獲得獎勵,更覺得歡喜。
幸福不在于擁有什么,只在于是否滿意所擁有的。人生行至今日,我感到幸福。
活著,按照自己的個性與方式活著,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啊。
寫下這些決定性的人生瞬間,愿更多人能生出勇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