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為了神,必定有他的原因。李白因為瀟灑,蘇軾因為豁達。
李白像酒,像夜,讓人沸騰、迷醉、放肆;而蘇軾像茶,像晨,讓人冷靜、清醒、克制。
人往往少年時喜酒,而到了某個年紀,就愛上了茶。愛上了那種無論吃了多油膩的東西,一口下去頓覺滿腹清爽的感覺;愛上了那種入口時是苦的,咽下去,過一會兒,嘴里又回蕩著一絲甘甜的感覺。
人往往喜歡在喝酒時談最快樂和最悲傷的事,談夢想,但會在喝茶時聊聊平淡的生活,聊聊人生。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有很多詩是因為他弟弟蘇轍而寫。
五年前,蘇軾、蘇轍兄弟二人曾到過澠池縣,同宿僧舍,在墻壁上題詩。
五年后,蘇軾外出做官,又要經過澠池縣,弟弟蘇轍為他送別,想起澠池舊事,頗為感傷,并發出了偶然還是必然的疑問,蘇軾以詩作答。
人的一生,輾轉各處,像什么呢?正像到處飛行的鳥類,偶爾在雪地上留下腳印。
到處飛行,是鳥的命運,因此是必然,而在雪地上留下腳印則是偶然的行為。既然是偶然,也便不必在意。
就像兄弟倆曾經同宿僧舍,壁上題詩,而今蘇軾一人前行,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滿了偶然,而我們則需要用一種必然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偶然。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望江南·超然臺作》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正式開始。由于與王安石持不同政見,公元1071年,蘇軾自請離京,赴杭州就任。
然而沒過多久,他又被調往密州。他來到密州時,密州正處在“蝗旱相仍,盜賊漸熾”的緊張局勢里。
一年后,他把這里治理得井井有條,重修城北舊臺,命名為“超然臺”。
登上超然臺的那一刻,他懷舊,他思鄉,他為壯志未酬而傷感。
可是很快,他又用這句話來寬慰自己。不要對著老朋友思念家鄉,那樣就會使思念倍增,既然無力改變現狀,又何必用感情來折磨自己呢?
還是用新火來煮一杯新茶吧,這美好的春光如果不用來作詩醉酒,那便又枉費了。
如果把眼前的時間都用來懷舊和傷感,那么這一段時間也是傷感的,繼而它也會“舊”。與其懷舊,不如憐惜眼前。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水調歌頭》
蘇軾有很多詩是因為他弟弟蘇轍而寫。
五年前,蘇軾、蘇轍兄弟二人曾到過澠池縣,同宿僧舍,在墻壁上題詩。
五年后,蘇軾外出做官,又要經過澠池縣,弟弟蘇轍為他送別,想起澠池舊事,頗為感傷,并發出了偶然還是必然的疑問,蘇軾以詩作答。
人的一生,輾轉各處,像什么呢?正像到處飛行的鳥類,偶爾在雪地上留下腳印。
到處飛行,是鳥的命運,因此是必然,而在雪地上留下腳印則是偶然的行為。既然是偶然,也便不必在意。
就像兄弟倆曾經同宿僧舍,壁上題詩,而今蘇軾一人前行,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滿了偶然,而我們則需要用一種必然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偶然。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這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年頭。
這一年春天,蘇軾與好友相約郊游,途中大雨忽至,同行的朋友都覺得很狼狽,只有蘇軾不這么覺得,泰然自若,迎雨而行。過了一會,天晴了,蘇軾填了這首詞。
人生哪有不遇到坎坷的,難道坎坷會因為你害怕、躲避而自行消退嗎?
當然不會。反正都要向前走,與其狼狽不堪,不如瀟灑從容。
走過去,一切都變成了風景,一切都不值一提。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公元1084年,蘇軾終于結束了他的黃州團練副使生活,奉調汝州。在路過九江時,游覽廬山,寫下若干首詩,而這一首,是最后的總結。
身處廬山之中,看到的一切峰巒和流水都只是廬山的一部分,而非整體。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一件事物當中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非對錯其實并非真正的是非對錯,因為我們的眼界會被事物本身所遮擋,同時,又會受自己的好惡所左右。
所謂,當局者迷。
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
同樣是1084年,去汝州上任的途中他還經過了一個叫做泗州的地方。受泗州友人劉倩叔所約,兩人同游泗州南山。
午間,兩人在山間水畔煮茶,采摘鮮嫩蔬果野菜作茶食,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無酒無肉,也無絲竹歌舞,但卻讓蘇軾感到了人間真正的味道。
總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們內心渴望聲色犬馬,追求功名利祿,沉迷燈紅酒綠,覺得這樣的生活帶勁,刺激。
但據很多得到了這些的人說,這樣的熱鬧里,是無盡的寂寞。
轉而發現,越是平淡、寧靜的日子,內心越豐富,越快樂。
一蔬一飯,一朝一夕,而已。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與他相識的人,也多半過著四海漂泊的日子。
蘇軾在杭州做官時,老友錢穆自紹興而來,途經杭州,略作停留,又要啟程河北。蘇軾送老友至江邊,離別之情忽上心來,但是他卻說,人生好比一家旅館,你我都是其中過客。
我們常因身邊的人、身邊的物,來了,走了,而喜,而憂。而對于這個世界來說,我們本身就是一個過客,所以注定不會有一件事物陪你走完一生,因為沒有人陪這個世界走到盡頭。
可用哲學的方式去想,無論我們去向哪里,終究離不開這宇宙,于是也就沒有真正的分別。
去讀蘇軾的一生,會發現他這六十四年里其實充滿了不幸。但去讀蘇軾的詩文,又仿佛他的生活里盡是逍遙。
為什么?
正如斯賓諾莎所說:“心靈理解到萬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圍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圍內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為它們受苦。”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