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上,有的人追求物質的快樂,有的人向往大自然恬靜自得的快樂,也有的人超然于物質生活及外在的境界,從淡泊知足中獲得精神的快樂。究竟什么樣的快樂,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呢?物質的生活,是能滿足人的需要,卻不能為人帶來長久的快樂,唯有淡泊知足,才能讓我們獲得恒長的快樂。
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雖沒有華服莊嚴,沒有美食欲樂的享受,但是他不貪求,人品道德自然高貴。淡泊無求的人,不會有嫉妒比較,不會與人對立爭執,處人處事不會囂張傲慢,凡事隨遇而安。
能夠脫離欲望牢獄的人,才有希望找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如孔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一樣可以過得自在安樂;晉代陶淵明甘于辭官隱居,悠然自得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耕讀生活;唐代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盡管受到國家特殊的待遇,仍然淡泊名利,保有人格;近代的弘一大師,一條毛巾用了幾十年舍不得換,菜太咸了他也不嫌棄,說:“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可見得注重人格修養、安貧樂道的人還是很多。
一般人希求財富名位,其實“享有”比“擁有”更能得到寬廣美好的人生視野。好比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雖然不是我的,但是我可以遨游其間,那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一個人擁有世間的財富,雖然我沒有,但我可以享受清風明月,可以關心身處的世界,將所有的人類視為我的兄弟姐妹。我享有整個宇宙虛空,比“擁有”一個鄉鎮、一個縣市,乃至一個國家、多少財富的人還要更大、更多、更廣。因此,人生不一定要追求擁有,擁有再多也滿足不了貪欲。淡定享有的人生,處處都有幸福滿足。
我一直很欣賞客家人的一句話,你問他:“吃飽飯了沒?”一般人會說:“吃過了”、“吃飽了!”但客家人不是這么回答,他會告訴你:“足了!”這兩個字很有意義,表示他不但吃飽了,而且吃得很滿足。一句“足了!”是多么灑脫自在,多么有自信!哪里還會感到貧窮困頓呢?知足的人是世間最富有的人。
淡泊知足是對生命有所為、有所不為,心有所求、有所不求。
人能淡泊知足,才能不為形役,就可以安住身心,享受滿足的富樂。所以,淡泊知足才是真正的富有,懂得淡泊知足的人,自然擁有人生的幸福安樂。
熱門專題: